了成品后也算勉强凑活。但电影跟电视剧要求不一样,它只有九十多分钟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脑海中虽然也有一部可以参考对比的原作作为参考,他却依然希望能有一位素质高、技术专的专业剪辑师可以来一起完成这项工作。
因为胡一飞深知,以为专业的剪辑师,如果能够领会导演的意图,将可以更好的把握整部片子的节奏,比他这个空有原作对比却没有剪辑经验的新手不可同日而语。
一部上佳影片能让观众沉浸在故事、人物情感和命运之中,而完全看不见剪辑的痕迹,这是剪辑师的至上功夫,而剪辑,正是电影区别于摄影、戏剧、表演、文学,最终宣告自己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的标志。
有人说,在这数码摄像机普及的时代,不一定诞生更多更伟大的导演,但一定会催生一代伟大的剪辑大师,理由很简单,当谁都可以动辄拍摄上百小时素材的时候,如果没有一双睿智的眼睛加一双快刀斩乱麻的果断的大手,任何潜在的经典都可能变成过眼云烟、视觉垃圾。
然而一个优秀的剪辑师是很难找的。
当今世界最伟大的导演恐怕能举出一打,但最伟大的电影剪辑师数来数去,却只有那么几个。
这个行业中,胡一飞也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好莱坞最著名的剪辑大师沃尔特-默奇。
那是一个在黑暗的剪辑室内创造了一个个奇迹的好莱坞“教父”式人物,当然不光因为他为科波拉缔造过《教父》三部曲的传奇,经他之手,剪辑出来的经典大作数不胜数。在剪辑师作为“看不见的艺术家”普遍不为外人知的情况下,沃尔特-默奇是全世界唯一频频出现在人们文化视野中的剪辑大师。
当然了,现在扯这些都没用,胡一飞没本事去找默奇。他现在需要的不是多么大腕的剪辑师,也不是剪辑师的水平有多么多么高超,而是能理解他的意图并且拥有足够的默契。
国内有哪些呢?
答案是不认识、不清楚。也许再过几年就会有许多选择,譬如后世“姜闻御用剪辑师”的张一凡,他还略知一二,可人家现在还不知道在哪呢,他本能的摒弃现阶段的国内剪辑师们。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还要去香港花费高价来请人?
剪辑在一部电影里面的重要性已经无需多言,事实上大部分的导演都是剪辑师,除了一些新锐导演,或者王家卫这种根本懒得管剪辑的导演。因为就算他们技术跟不上但是电影整体把握,该去该留等等问题也是导演分内的事。
香港之前有“四大剪刀手”之说,他们分别是“香港第一剪”麦子善,“多才剪辑师”胡大为,“低调剪辑人”姜全德,“流畅天师”张耀宗,也正是他们及他们的徒子徒孙将电影里面的镜头变得紧凑流畅,灵力肃杀。
还有当今的权威陈其和、李东全、林安儿等人。
这些大师已经通过无数部作品,让人觉得信服。胡一飞倒是想要,可他也要考虑很多问题。这些人肯不肯来内地帮他这个一文不名之人剪辑电影尚在其次,文化背景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剪不了他想要的东西,你不可能让一个很西化的人来剪辑中国的故事。请金牌剪辑手,估计要价都不便宜。请一般的,他又不愿意。
而且这部《疯狂的石头》剪辑占据了电影很大一部分成分——没有人比他自己更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画面,就勉为其难自己胜任了。
真要自己动手,他也不怯场。
整部电影拍摄的素材还是挺少的,只有两百来分钟,在一般的电影中已经算是少的可怜了。
这得益于他有原作来参考对比,大部分镜头都是按照原版电影拍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重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