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ckywageeffect),给人们的心理造成负面阴影,打击就业率;相反,在温和的通胀下,这种负面的心理影响不存在,甚至能提高就业率,因为当价格缓慢稳步地上涨,名义工资的上涨速度可以更慢,乃至不动,此时,人们不会对工资发牢骚,而企业有了更多的余钱可用于雇佣更多员工,失业率应声下降——主流的这个逻辑对不对?对,对得让人毛骨悚然,因为其降低失业率的奥妙所在,是利用工人对通胀的无知:缓慢而隐蔽的通胀让普通人感触不深,从而缺少相关的意识与诉求(若人们对通胀有准确的预期,则失业率不会受此影响;若人们对通胀有过高的预期,则依旧会出现负面的就业影响。当然,主流假设的正是人们无知,就是悄悄宰你没商量)——读到这里,聪明的你也许已嗅到一丝通货膨胀是如何转移财富的味道了。
主流所主张的通货膨胀肯定不是在每个人的账户、现金后面加俩0;你的10元变1000,我有1块变100,这种通胀将是中性的,毫无意义。因此,必然要让一些人先拿到新鲜印刷的货币(现不印刷也行,直接在央行电脑上凭空敲个数),这才会对经济结构产生作用。假设,A、B、C、D四人组成的社会一共有100元钱,且这是全部的财富,其中,A占40元,B占30元,C占20元,D占10元;掌管着这个社会的货币发行者现新印制了20元钞票,A得到了20元中的14元,B得到了余下的6元,C和D没有拿到钱,此刻,财富总量未变,变的只是货币的数量,通货膨胀了,另外变化的是四人财富的所占比例:A从原来的40%升至45%(54/120),B保持30%不变(36/120),C从原先的20%降至16.7%(20/120),D从10%降为8.3%(10/120)——财富转移就此完成,A是最大的获利者,B仅仅持平,C和D相当于被盗了。
如今,央行垄断货币的发行,那谁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人呢?大致上,新出炉的货币的流通顺序是:央行发行基础货币-->各大银行放出信贷-->企业融资发展等等-->领薪水的平头百姓;通货膨胀使先拿到新钱的人比链条末端的人更具优势。同时,通胀稀释了债务,使债务人的压力减轻,因为所偿还的货币是贬值的,而债权人相应的财富则缩水。再者,用以评估通胀的主要指标CPI并不能记录整体的通胀情况,看似平稳的CPI让人误以为这是通胀的全貌,而许多资产价格的暴涨却未被捕捉与体现。总结下来,通胀导致的这场财富大转移的面貌是:财富从越接近底端的人流向越靠近上层离新钱越近的人,财富从越是绰有余裕的储蓄者与借出者流向越是债台高筑的负债者,财富从越无产的现金与存款持有者流向拥有越多资产的人。
在现实中,这一切的受益者显然不是普通人,而是拥有更多政治关系、更富裕且更有权势的人。譬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几轮信贷扩张将货币供给量几乎翻了4倍,它这么做并没有拯救经济,它只是拯救了华尔街的权贵,维护着表面繁荣;财富从普通美国人手中被转移至华尔街兜里,又因美元的国际地位,美元可向外国输出通胀,剩下的道理大同小异。
在垄断的货币体制下,通胀是偷窃,通缩也是另一种财富转移,只不过方向相反——通胀是一种隐秘的掠夺,通缩则是一种隐秘的慈善:比如,一个人把自己的1亿元钱一把火烧光,他减少了货币总量,制造了通缩,其实,他也将自己的购买力分摊给了所有人。
自由市场在提供商品与服务上是最高效、最公平的制度,货币概莫能外;自由银行系统下的自由竞争将形成一套靠谱、负责、稳健的货币体系(未来再撰文介绍自由银行是如何运作的)。不过,中央银行系统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