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毛泽东字润之。一直到现代,则已经很少人使用了。
因此,古代人在本名之外,大多另有字,这个风气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就很普遍了。《礼记.曲礼》更是有明文记载:“男女异长,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许嫁,笄而字。”
一开始这取字的规矩最初是囿于上层社会的圈子,直到后来渐渐打破了界限,一般平民也多取字,相沿成习。
冷晴自来到这个异世后,除了炎子明跟她提过一次他的名和字外,冷晴到也没去认真想过这些,直到如今炎子明再度提起此事,冷晴才想起来,这个异世的人,应该大多都有自己的字。
炎子明本名炎煦,子明是他的字,那么,朱梓陌和林萧阳他们的字是什么呢?冷晴内心着实有些好奇。
那厢,冷晴似乎又有些准备神游太虚去了,这厢,炎子明闻言,先是点了点头,而后才张口解释道:“我们师兄弟三人均有自己的字,每人的字前面都是一个‘子’字。”
听见炎子明说话,冷晴赶紧收回了即将神游太虚的思绪,端正了坐姿,面上全然摆出一副聚精会神地聆听的模样。若不是冷晴此刻蜷着身子坐在小凳上,姿势颇为怪异了些,到也有几分一本正经的模样。
见冷晴摆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炎子明表示甚感欣慰地点了点头,继续说到:“我本名炎煦,字‘子明’,二师弟字‘子衍’,三师弟字‘子墨’。”话至此停住,炎子明眼中似有什么情绪一闪而过。
看着似乎在回忆什么的炎子明,冷晴也不出言催促,只安静地看着炎子明,等待炎子明回忆结束。
索性炎子明也没让冷晴等太久,不过停顿了数秒,炎子明便继续道:“我和三师弟的字都是师傅取的……只有二师弟的字,是我取的。”
对于炎子明刚刚在回忆什么,冷晴虽有些兴趣,但她不会为此而发问。不过,对于炎子明师兄弟三人取字都采用“子”字,冷晴还是能理解的——
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其中最典型的,当属三国时东吴的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伯”、“仲”、“叔”、“季”四字就是兄弟行辈中长幼的排序,后面的“符”、“谋”、“弼”、“佐”是字的主要成分。
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与“伯”、“仲”、“叔”、“季”一样,“子”亦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思”、“路”、“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
正当冷晴如此想着的时候,却见炎子明忽地挑眉,用一副有些不相信的眼神看着冷晴,语带狐疑地道:“话说……你居然都不知道二师弟的字是‘子衍’??”
尽管被炎子明这突然的发问噎了一下,冷晴到底还是老实地回答了:“唔……他从来没有告诉过我,我也没想过问他。”不过一个字而已,朱梓陌不说,她也没那个心思去问,就这么简单。
而且,冷晴开始时并没打算要和朱梓陌有多熟悉,她自然不会自找问题了,后来冷晴一直喊“朱梓陌”这个名也喊习惯了,就更不想换称呼了。
这厢,对于冷晴的回答,炎子明继续挑眉,面色不仅狐疑,还有几分古怪:“所以……你不会一直都是喊的他的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