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性的增长,所谓大乱后必有大增长。
这个时代的图书市场非常红火,全民读书全民阅读并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空话,而是社会上的实际情况。
在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在七十年代末的那一两年里,读者们想要到书店买诸如《红楼梦》、《水浒》之类的古典文学名著都要通宵排队。那时候木材很值钱,有人甚至可以拿着《水浒》、《红楼梦》到乡下直接去换木材。
这样的事情现在听起来可能很滑稽,很夸张,可却都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当时只要书架上出现一本书名带有“小说”两字的书就必然有一个很好的销量,哪怕这书是诸如《唐人小说》、《宋朝话本》之类的文言小说。直到现在,还有一个那时期在出版界流传甚广的笑话——
说79年底上海古籍出版社打算出版发行《说岳全传》。他们在第一次印刷时就定了一个他们自己觉得很保守的数字——九十万册!
九十万册!!
这是多么巨大的一个数量,就算是搁到后世,一本书的销量能够达到九十万册就可以说是一本畅销书了,要知道在七九年的时候。中国的物质是如何的缺乏!
可是当时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就是敢这样想!
由此也可以看出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对于书籍的热情。
随着时间的流转,随着岁月的前移,到了1984年的时候,上个年代末的这股疯狂已经下降了很多。
越来越多的书籍开始出现在书店里,第一次印刷不够那就第二次印刷、第三次……曾经的限购、曾经的凭证买书早已成为了老黄历。
不过尽管如此,1984年的中国出版业依然保持着急速的增长。欣欣而向荣。
现在各家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基本上可以分为几类。
第一类就是翻译的外国文学,比如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等。像这些书只要是发行,基本上都能够达到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册数。
第二类是国内文学青年的各种诗集,散文集,小说的出版。这些书的印刷量其实很小,基本上都是大几千本,上万册就可以算是很不错的成绩。当初顾城来上海时开讲座就是为了推销他和舒婷两人合作发行的诗歌小册子,而那诗集的总数量也就一两万册而已。
第三类就是传统文学的大量整理出版了。包括古典文学的整理出版,传统戏曲,评书等等。诸如《红楼梦》、《水浒》这样的经典只要发行,那都会掀起一个出版购买的高峰。
当初杭建之所以找戈文想出版《士兵突击》就是判断这本书是畅销书。一旦出版必然会掀起一个销售的高潮,这一点从《文汇报》上的连载,从各类报纸刊物上的评论文章就可以看出来。可是尽管如此,杭建也仅仅认为《士兵突击》的销量顶多就在十几二十万册之间,毕竟《士兵突击》已经在《文汇报》上连载了过半。毕竟根据现在经验来看,一般优秀的文学书籍其发行量也就在十几万册左右。
只是《士兵突击》发行第一天的销售成果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上海地区各大书店《士兵突击》销售一空!
华东地区数个城市的新华书店打来电话,要求赶紧进货!他们那儿马上就没货了。
如果《士兵突击》能够在同一天同一时间摆上书店的柜台之上的话,那会不会发行当日就将首印的五万册销售一空呢?
杭建的心中蠢蠢欲动,这个念头一浮起来就无法抑制的充斥到他的整个意识中。他第一次开始抱怨起复旦大学出版社那位于全国出版社前列的发行渠道来了——
如果不是因为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发行渠道是由点向面的扩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