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戈文的这篇《道士塔》虽然描写的内容不同,可是文章里那种浓浓的中国历史人文风情与《话说长江》一脉相承。比起《话说长江》的解说员那真切的解说词,《道士塔》的文字无疑在艺术魅力上更甚一筹,而且《道士塔》并不像《话说长江》那样单单只是描述历史文物景观,它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勾起了读者对于历史的遗憾,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所以《道士塔》除了在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便是在普通读者群中也引起的强烈的轰动。
戈文微笑地看着桌子上的各种报纸,在副刊上,有着很多关于《道士塔》的读者评论,这些评论基本上都是称赞的,而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无疑比得到文学界的赞扬更让戈文感到高兴和满足。文学创作本来就不是面向作家群体或者是精英群体的,它的任务就是为广大的读者服务,显然自己的这篇《道士塔》达到了这种效果。
戈文将桌子上的《文汇报》折叠起来,然后又翻出一份《上海日报》来,他直接翻到副刊看去,果然副版上依然有着关于《道士塔》的读者评论。这些评论中让戈文注意的是他看到了一则学生写的评论——
“《道士塔》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的文化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心痛,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的民族发出一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历史的悲剧已经无可避免的发生了,这延绵几十年的痛苦也无法免除了,所幸有些人将这悲痛压抑在心中,化悲愤为力量,埋下头来认真的工作,弥补了前人留下的遗憾,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可!这些人的行动不正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学习的榜样吗?……”
在阅读完这条评论后,戈文露出了淡淡的微笑,自己当初创作《道士塔》之所以保留了前世余秋雨那段关于敦煌学专家的段落,就是感觉自己所写的比余秋雨写的更加深刻和悲愤,所以结尾时必须要画龙点睛升华一下感情,要让读者从这种悲哀的情绪中走出来,让他们在反思之后树立积极的态度。而原作中余秋雨的那段却是真的很好,所以他通过巴金的纽带亲自向敦煌学的专家们打电话求证了一些事情后,将余秋雨原作末尾那段关于中国的敦煌学者们为敦煌学所做的贡献得到其他国家的赞扬的情节补充的更加完善和更加让读者奋进。
教育国人化悲愤为力量,更加努力的学习工作,这才是自己创作《道士塔》的深层含义呢!
想到《收获》杂志的发行量有一百多万份,那至少就有一百万多的读者会看到这篇文章,在加上其他报纸杂志的转载,看过《道士塔》的读者就会更多,只要有百分之一的读者能从自己的这篇文章中领悟到某种动力,那自己的心血就没有白费,那自己的努力就值得继续做下去!
戈文看了一眼书桌另一侧放着的一份稿子,不由的微笑了起来,稿子最上方龙飞凤舞的《莫高窟》三个字清晰入目。
“呵呵,看到自己的文章被这么多读者赞扬,很得意吧?”不知什么时候,巴金背着双手走了过来,他看着戈文的模样笑道。
“巴老!”戈文赶紧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巴金的目光从戈文的桌上扫过,然后就注意到那张被戈文单独放在一边的《文汇报》,这张《文汇报》被折叠了起来,正面就是冰心评论《道士塔》的那篇文章。巴金微微一笑,然后从桌上拿起这张《文汇报》,看了起来。
再一次看到自己老姐姐的文章,巴金还是在心中有些高兴,不仅仅是高兴戈文的文章写得很好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就是因为戈文的这篇散文让自己的老姐姐冰心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到了地上。
巴金还记的三天前电话里冰心兴奋的声音,这个老姐姐一直都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