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是既然专家都说不对了,那这真实的历史究竟是不是这么一回事也有所猜测了。
这样戈文的创作的良苦用心就会白费。
尤其是李大光老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刊登的那篇《痞子论》的文章,既然已经被《人民日报》刊登,那自然是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这是不是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里播放的《明朝的那些事儿》真的有问题?
怀疑的阴影一旦种下,再要拔除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一会儿就去写一篇驳斥李大光先生的文章,我和《光明日报》报社几个编辑的关系不错,争取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这篇文章!”李醒民将手中先前朗诵着的戈文的手稿放在书桌上,然后说道。
“《文汇报》的关系我熟,我可以投稿到那里。”北岛拍着胸脯保证道。
“《新京报》前几天刚联系过我,说想要向我征稿,我看能不能试着发表一篇关于《明朝的那些事儿》的评论。”查海生也就是海子也点头说道。自从戈文向《收获》推荐刊登了查海生的《亚洲铜》后,查海生的诗歌创作事业一帆风顺起来,就连他的笔名海子都是戈文帮忙想的。
“《山西晚报》这边我没问题!”
……
“我应该可以在北大的校报上发表文章。”宁素心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在场众人的表态中,还属她的层次最低。
“没关系,我想只要我们大家都能够站出来支持戈文支持《明朝的那些事儿》,我想一定会让那些默默支持戈文的人都奋起勇气来反抗的!”李醒民微笑的看着宁素心说道。
“没错!现在已经不是权威说了算的时代了!”众人都附和道。
“那好,就让我们让那些老先生们知道一下年轻人的厉害!”李醒民有些兴奋起来。
作为走向未来丛书第一辑《激动人心的年代》的创作者,李醒民可以说是中国年青一代最有才华和主见的青年学者之一,在和戈文的交往过程中,李醒民对戈文的为人极为佩服,更是对戈文某一次在酒醉后坦露的理想敬佩的五体投地,叹为天人。
身为最杰出的同龄人之一,他也不愿意让戈文一人专美于前。
今天也该是他向戈文向天下人展示锋芒了!
“那戈文哪里……”见众人都站起身要马上散伙,宁素心想起了戈文。
“这件事,大家暂时保密,让戈文安静的把这部《明朝的那些事儿》写完!”李醒民听到宁素心的担心,一边往外走,一边嘱咐大家。
“呵呵……没问题。”
“嘿嘿,到时候给戈文一个惊喜!”
“NOProblom。”
……
随着史学界的一些老先生们在各种媒体上集体发言,一时间在报纸上和电台上对戈文、对《明朝的那些事儿》的赞扬一时间销声匿迹起来,零零星星的根本不成系统。
就在这种情况下,以李醒民在《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他回复李大光老先生的文章为开端,一场年轻人的抗争开始集火了——
出版社出过很多版本的二十四史外加清史稿,除了《史记》《三国志》这两本卖得还可以以外,其余大部分尘封。
老百姓,尤其是年轻老百姓都跑来看《明朝那些事儿》,为什么?就因为它独特的语境和通俗性!
正如李老先生所言,现在的人心浮躁,所以大家才会看那些第一手史料感觉太累。
说这本书好玩,没错,就是好玩。
终于有一个普通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语境写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