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都市言情 > 网络作家玩网游 > 第九章 网络小说写作常识-工具(马)

第九章 网络小说写作常识-工具(马)(2 / 4)

这一系驾法在西方出现整整比我国晚了近一千年,即到了公元八世纪才开始应用。而这时,我国古车的系驾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向更为新式的系驾法——鞍套式系驾法过渡。在驮鞍出现以前,马车的系驾方式曾一度效仿牛车的槅,即去掉当胸和靷绳,将衡、轭直接压在马鬐甲前部,马以鬐甲受力拉车。由于马的鬐甲低于牛的肩峰,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曳车很勉强。后来又产生一种用软材料填充起来的肩套,把它套在驾车马的颈部以增加马鬐甲部位的高度,使马曳车时衡轭不再滑脱。至南宋时,则完全去掉了衡、轭等挽具,直接用肩套曳车。与此同时,小鞍也出现,只是还局限于牛车使用。最迟到元初,肩套和小鞍就有机地组合起来,用于驾马挽车,于是一种新式的系驾法——鞍套式系驾法由此产生。这种无衡轭的系驾法完全免除了木轭给马造成的颈部磨伤,降低了支点,放平了车辕,从而降低了车的重心,增强了车的稳定性。而且可以充分利用马体最强有力的肩胛部及其两侧,扩大着力面积,增强了马的挽车能力。这种方法到13世纪已完全固定,以后代代相传,沿袭至今。系驾马车的工具分为鞍具和挽具。鞍是鞍辔的统称,挽具则是指套在牲畜身上用以拉车的器具。对于一辆快马轻车来说,鞁具、挽具的齐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马车的鬐挽具除上述鞅、靷等以外,还有束马头的勒,控制马的辔等。为了美观,马身上还加有各式各样的装饰物。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勒也称络头,俗称马笼头。一副完整的勒由革制的项带、额带、鼻带、咽带、颊带和衔、镳组成。衔镳多青铜制(也有银制的)。衔,俗称马嚼子。多呈长体弧曲状或“S”形,其中央的部分叫镝。“镝,衔口中央铁,大如鸡子中黄,所以制马口也。”(《淮南子·泛论训》高诱注)镝的两端有环,环外系马缰绳。衔置于马口中,用以制驭马的行止。镳是与马衔配合使用的马具,最初用骨、角制,因此也可写作“”。西周后常用青铜制,呈牛角形,后世则有多种形制。镳贯于马衔的两环中,以防马衔脱落。先秦时,随着骑兵的出现,马车的马络头,也逐渐被移用于骑兵的战马上。辔即马的缰绳,一头系于衔环上,一端握在御者手中,御者的意图通过辔传达给马。辔与络头、衔、镳合在一起,统称“辔头”。

鞧也称后鞧,指套车时络于服马臀部的革带。、游环是系于马腹的一条革带。带上常贯有鳞形铜饰。后来其上端系鞍。“游环,在服马背上,骖马之外,辔贯之游移前,却无定处也。”(《释名·释车》)一般安在服马背上带处,以穿系靷绳。繁缨一种缀于马鞅或马当胸下的缨络状装饰物。按乘者的身份高低。繁缨可分为十二条、九条、七条不等。左纛装在右骖马头上的饰物。其下有半圆形底座,座上有高约二十厘米的铜杆,杆顶饰有缨络。《续汉书·舆服志》:“左纛以牦牛尾为之……大如斗。”它是为了便于使四匹马一起转弯而设置的部件。以上是汉以前我国古代马车最基本的鞁具与挽具。

后世多有变化,或增或减,或同为一物而异名,或同为一名而异物。如清代轿车的鞎挽具就极为复杂,有夹板儿鞍子、套包、搭攀、后鞦、套靷、滚肚、嚼子、前靷、缰绳等等。我国古代骑马的历史(指中原地区)远比乘车的历史要晚。即所谓“驾车在前,乘骑在后”。而单骑的出现则是与战争分不开的。在春秋战国之交,即公元前307年,赵国为对付“三胡”(即东胡、林胡、楼烦),抛弃了传统的车战,变服骑射,组建了骑兵部队,揭开了我国中原地区古代单骑历史的序幕。历史上著名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行动就是指此。至秦汉,骑兵已成为军队的主要兵种之一。以后历代相沿,军队的建制均包括骑兵。到隋唐时,乘骑之风,已自上而下,普及整个社会。不但男子在隆重的场合骑马,就是贵族妇女

最新小说: 蓝星:锤子砸神坛,镰刀斩神经 半岛:九尾狐报恩,施主请自重 综穿从爱上特种兵开始 李道安远伯天 不准在乐队搞修罗场! 娇妻太野,长官他栽了 孤女想当军嫂,转头遇上卧底军官 死囚营:杀敌亿万,我成神了!李道安远伯 懿哥梦 黑欲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