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言及火器新军编练的诸多问题,想是孙大人日理万机,也未曾回复,其实我朝火器使用也有若干不足。“
朱慈烺听到火器在明朝居然有过如此辉煌,那自己心中构建的热兵器战法岂不是更加易于实现。心中也是高兴,但听到毕懋康所言其中仍然有诸多不足,当下自然凝神细听。
“下臣在火器衙门多年,我朝火器使用虽然已有数百年,朝廷又很是重视,但有三点却是大弊:其一,军中使用火器过于繁杂,种类繁多,火器不同于刀枪剑戟,易于损坏,所以随军火器匠户面对繁多的火器种类,修缮困难。其二,火器军战法数百年没有改进。臣研究过历代火器,现在我军装备的三眼铳,快枪,鸟铳等,威力远超开国时期。戚大帅时常用的虎蹲炮等更是威力非凡,可大明军列阵战斗还按照永乐爷爷时的战法,火器居前,骑队列后,讲究个锋疏阵密。可这个阵势打骑兵,难以奏效,前锋稀疏,鞑虏轻骑快马一冲,立时就要败退。”
朱慈烺听得,心道。看来古人对于火器虽然重视,却仍然没有当做主力发展的思路,还不懂得集中火力的道理。
“其三,现在火器装备沉重不说,携带的辅助装备更是繁多,锡鳖,套筒,药袋,铅子,火药,火绳等等诸多不便。而且火绳引火颇多不便。一则遇风雨飘湿则一发不能用,二则夜间战斗,火绳光亮,就是对方弓箭手的靶子。三则火绳点燃,则军士不能警戒护卫,必须观察火绳燃烧。四则火绳点池,费时太多,易被敌方轻骑所乘。所以臣思索多年,两年前画出了‘自生火铳’将火绳点火改为了燧石点火,但是成本高昂,南京火器衙门曾经造得一支样品而已。”
朱慈烺听到毕懋康的描述,觉得好像听过这种东西,“自生火铳”还真是个好东西,可以阴雨天用,还可以不用火绳点火击发,慢慢想着,他突然恍然大悟,这种东西不就是,燧发枪!原来明朝的人已经可以设计制造燧发枪了,这可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啊,他记忆中清朝中后期的军士还在使用火绳枪,可不料现在已经可以造出燧发枪。
这可了不得,朱慈烺当然知道燧发枪在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那是远超现在水平的军国利器啊。他不禁一拍大腿,差点就要站起身来,急迫的望向毕懋康,压抑中心中的激动,说道
“毕爱卿,你速速将这燧发枪,不,‘自生火铳’详细说给孤听,孤也来参谋参谋”
其他大人一看平时沉着冷静的朱慈烺竟然如此失态,不禁面面相觑,只有毕懋康听到“燧发枪”这三个字,轻咦一声,
“太子爷所言这’燧发枪‘可比臣说’自生火铳‘要准确啊,想来臣这改进,可不就是将火绳引火改为了击锤击打燧石片引火吗?太子爷见微知著,一语便道破其中区别,真是天纵之才,谢太子小爷给下臣这火铳命名,今后就叫燧发枪吧。”
毕懋康一看朱慈烺居然对这火器奇略居然如此有兴趣,不由大生出知己之感,当下正准备好好详述自己这多年的得意之作。
却见旁边站着护卫的陈同尘低头道
“太子爷,杨局正回来了,想是有要紧事情。”
朱慈烺抬头看,果见杨涛赶着一辆马车和两名军士远远过来,神色慌张,想是有什么大事。
杨涛奔到近前,让两名军士赶快装运物资,自己则快步奔过来,对朱慈烺一躬身
“小爷,臣在城中采买,探听得两个消息,李自成十日后将在BJ城登基称帝,如今已经行文各州府,准备迎接新帝登基大赦等事宜。”
各位大臣俱都惊疑不定,想那李自成半月前刚刚新败,怎么这么着急就要在BJ登基称帝。只有朱慈烺和宋献策对视一眼,却并不感到惊讶。
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