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崇祯有家店 > 第四十四章 人的问题

第四十四章 人的问题(3 / 4)

后来也得到了非常好的证实。

泰昌元年,升为太仆寺卿,后任右佥都御史兼天津巡抚,与登莱巡抚袁可立互为犄角,专饬海防,修战船、治兵器、建水军,曾镇压河北、山东的白莲教起义。

天启年间,与其他东林党人一样,受到魏忠贤排挤,只能回家乡了。

直到崇祯元年,崇祯皇帝钦定逆案,魏忠贤集团倒台,毕自严再一次被启用为户部尚书。

在财源枯竭、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毕自严精心协调、精打细算,支撑明朝财政近十年,功在社稷。可以说崇祯初年,朝廷能有那么好的财政状况,毕自严功不可没。

袁崇焕在辽东的辽饷,平定叛乱的银子,全都是毕自严一手筹措的。

毕自严从抓节源开流着手,首先提出裁汰冗兵、兴复屯田,地方官吏以经济发展速度来考核。毕的建议得到崇祯皇帝的称赞。其后,他广泛征求朝廷老臣的意见,系统地提出了十二条条解决财政困难的措施。

包括增加盐引,令商人运粟实边,裁汰冗兵冗役,检查军饷虚冒,开发京东水田,清查天下隐田,兴办军屯等项,皆得允行。

为了杜绝地方官侵吞赋税银两,他亲自主持编订了赋役清册,颁行天下,严格监督审核,使贪污现象受到控制。原来的官屯地亩因年代久远皆被势家豪族侵占,赋税收不上来,毕自严不畏困难,亲自主持核查清丈了官屯地亩,明令按亩起科,增加了收入。

在他的精心谋划下,冗兵冗费减下来了,虚报冒领、贪污侵吞大大减少,国家赋税收入增加了,明代财政出现了复苏的迹象。

崇祯皇帝曾经想过启用毕自严,因为这真的是一个能人,有他来主持自己的赋税改革,绝对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历史上毕自严最出名的一次是皇太极兵围北京城,天下勤王兵马四十万云集京师四周,粮草军饷供应成了严重的问题。

毕自严连续月余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昼夜不停地手批口答处理后勤供应事务。在他的精心筹划下,粮饷供应及时,为挫败清军围城立了大功。清兵退走后,毕自严累得头脸肿得像斗一样大,口吐鲜血不止。崇祯帝非常感动,晋升他为太子太保。

只不过毕自严的政策只能治标,并不能治本,无论他如果努力,如何当精竭虑,朝廷的财政依旧是入不敷出。

崇祯四年,兵部尚书梁廷栋请增天下田赋,在旧增五百二十万两之外,再增新饷一百六十五万,崇祯皇帝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予以批准,又把全国百姓往死亡线上推了一步。

在这种情况下,毕自严条上十事,提出补救措施,请崇祯注意百姓已到了家家悬釜的境地,请酌减天下赋税,以使小民有升斗之蓄,当然,他的意见崇祯皇帝无法接受。

这也就导致了后来农民起义大流行,怎么样都清缴不灭。

看了一眼孙承宗,崇祯皇帝苦笑着摇了摇头,一旦这个时候将毕自严启用,那朝堂上必然会有支持自己新政的势力,哪怕损害了他们自己的利益,但是他们能够攫取到政治资本,这些人就是东林党。

毕自严只是一个开始,朝堂上肯定会出现更多的东林党,这个口子该不该开,该怎么开,对崇祯皇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皇上,毕自严长于经济,对政策把握非常的精准,是非常合适的人选!”孙承宗见到崇祯皇帝迟疑,自然知道崇祯皇帝在担心什么,可是他不明白,为什么崇祯皇帝对东林党有如此大的戒心,已经到了宁可一人不用的地步。

崇祯皇帝叹了一口气,他当然知道毕自严是非常合适的人选,可是真的能用他?

孙承宗有些无奈,自己前面的话是

最新小说: 自驾游到大唐,物资每日刷新! 神话版隋唐 大宋文豪 大宋:梁山好汉,开局程咬金模板 朱棣:我家老四,是千古一帝? 战地牧师日记 远山破阵曲 双穿大唐:富养小兕子 李世民穿越扶苏 亮剑:我在战场上捡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