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南北大唐帝国 > 第442章 京中变局

第442章 京中变局(1 / 2)

与此同时,现称为天皇的李治在无尽的哀伤中发布了一道《皇太子溢孝敬皇帝制》。在制书中追赠故去的太子李弘为孝敬皇帝,其次就是对太子死因发布官方声明,宣称李弘是因沉疾婴身,旧疾增甚而自然死亡,以平民间纷传的天后鸩杀说。

现在太子以故两月,原本历史上本该在六月五日就被李治立为太子的雍王李贤,却因这个时空多了个才学战功卓著的燕王李煜,引发朝堂文武大臣关于立谁为储君分成了两派,相互争吵不休,有愈演愈烈之势。

支持立李煜为太子的是由那些子孙在其麾下效力的朝臣牵头搭线,联合了一些朝中重臣不断上书二圣:“燕王贤明,知人善用发现人才,能征善战诛灭不臣之夷,治理安东五年成绩斐然,类太宗文皇帝,有人君之像,当为储君。”

奏书上去后,在朝野中掀起震动,很多人都在猜想,此举是不是身在安东的燕王授意指使的,其人虽身在安东,其心以经盯上了储君之位。

难道当朝,又要上演贞观时,魏王与太子争位之事吗?

这道奏请立燕王为储君的奏书引发朝野猜测的同时,也被很多越发不满天后把持朝政,对大唐江山的未来而忧心忡忡的有识之士注意。

在他们看来,与其立一个空有贤明才学却在朝中没什么根基的雍王为太子,还不如立拥有领军作战、治理地方经验,同时麾下又有一大批效忠的文臣武将的燕王为太子。

燕王诺为太子,拥有兵权的储君定不是天后一介只会玩弄政治权术的女子能轻易对付的。

这让反武派的大臣们看到了遏制天后权威,重振朝纲的希望。

然后在反武派的大臣们带头鼓动下,更多的朝臣上书二圣请立燕王为太子。此时,做为倡议立燕王为太子的那批首议之臣,反而在这场议立储君之争中沦为了配角。

立燕派大臣几乎占了朝臣的三分之一,令李治震惊于四子在朝中的影响力,同时引起了天后的警觉。

那些奏请立燕王为储君的奏书都会过天后的目,是朝中哪些人在倡立她是门儿清,清一色的反对她干政的朝臣。

看着案几上几十份奏书全是倡立四郞为太子的,天后一阵冷笑,对于这些朝臣心里打的什么鬼主意她是在清楚不过了。无非是想通过立手掌安东都护府兵权的四郞为太子来遏制她对朝政的干涉。所料不假,诺真如这些人的愿,四郞为太子后,过不了多久,这些人就该奏请太子监理国事,想方设法的让她这天后回到后宫里去做个不问世事的皇后。诺事不可行,说不定在陛下仙逝之后,就谏议四郞仿秦昭襄王制,逼迫自己放权,再监禁于深宫之中。

此刻,近两年被天后从岭南召回的两个侄儿武承嗣和武三思立在殿中,对于姑母为何看奏书发出冷笑,二人也是清楚的。

“天后,朝中大臣奏立燕王为太子,实乃他们没安好心,欲以燕王手中的权势对您不利。依臣看,天后当禀明天皇陛下,为江山社稷稳固着想,当尊行嫡长子继承制,立嫡长而不立幼,以正纲常纶纪。当尽快立雍王为太子,以平朝野纷纷扰扰的异议之见。”

武承嗣一脸严肃的奏请道。

从岭南回来就担任右卫将军的武三思亦肯切的禀明道:“天后,燕王雄据安东数年,经营日久,拥精兵强将十数万,以成尾大不掉之势。现其不顾纲常纶纪、长幼有序,窥视神器,可见其早有不臣之心。天后当尽快禀明陛下,早做决断,逐消燕王权势,以免其未得太子之位而心生恨意,恐将来酿国朝之大祸。”

武承嗣、武三思很清楚,他们两人做为天后的侄子,被天后从岭南召回以火箭般的速度担任朝中显赫职位,成为利益共同体的武氏外戚集团,是朝野反

最新小说: 三国:边城小吏,开局截胡貂蝉 绾㈡ゼ涔嬭儨澶╁崐瀛 浜?墤锛氫粠杈瑰尯閫犲埌鍏ㄧ悆鍐涜锤 神话版三国 三国:雄据江东,开局霸王之力 红楼:我能升级词条! 三国:边关悍匪,被天幕曝光身份 大明首辅:开局怒怼嘉靖 五代风华 状元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