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福这番话说完,掷地有声。
旁边的刘海中其实已经大致猜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经过这段时间的冷眼旁观,尤其是将两个小儿子赶出家门后,他不得不以一种更客观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大儿子刘光奇。
他发现了很多过去被自己有意无意忽略的问题。
很多事情,确实如刘光天和刘光福所说,刘光奇并非他心目中那个完美无瑕的“好大儿”。
相反,这个大儿子很多时候表里不一,做的那些事,细细想来,常常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而且,看着刘光天、刘光福这两小子离开刘家后,日子反而越过越红火。
刘光天工作上的成就自不必说,他心里跟明镜似的,就目前而言,刘光奇那点见习干事的身份,跟刘光天这个正经司机根本没法相提并论
至于刘光奇以后?
那是以后的事,谁能说得准?
还有刘光福,出去之后不仅重新背起了书包,穿的衣服也比以前在刘家时整齐干净多了。
他平时也悄摸打听过,发现这小子学习似乎还挺用功,虽然谈不上顶尖,但绝不象他印象中那样是个彻头彻尾的“棒槌”。
尤其是现在刘光福拜了易中海当干爹,有了倚仗,这更让他心里五味杂陈,说不出的酸涩和不是滋味。
这种感觉,就象手里原本有块蒙尘的金子,他自己百般嫌弃,觉得这不好那不对,认定是块废铁,是个垃圾,最后随手给扔了出去。
结果被别人捡了去,稍加擦拭便光芒耀眼,还卖了个大价钱!
他心里那种憋闷、后悔和不甘,活象生吞了一只苍蝇,难受得要命,却又无法宣之于口。
他不是没动过把两兄弟接回来、试图挽回父子关系的念头。
但他发现,无论是刘光天还是刘光福,对那个所谓的“家”都抵触至极,态度强硬得没有一丝转圜馀地。
所以这些念头,最后大多不了了之。一方面是他刘海中拉不下那个脸面——在他看来,面子大过天,他绝不可能低三下四地去求两个已经被自己亲手赶出家门的儿子。
而另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刘光奇。
他对刘光奇是失望,但心底深处,如果非要在三个儿子里硬选一个来支撑门面、延续期望,他目前还是会惯性般地选择刘光奇。
他想接回两个小儿子,还得过刘光奇这一关。
如果刘光奇坚决反对,他大概率还是会硬着头皮再次放弃那两个小的。
只是,他内心的天平已不象从前那般坚定不移,总觉得大儿子什么都对。
他也并非没在心里盘算过,干脆摒弃大儿子的意见,强行把两兄弟接回家。
可他对刘光奇的那份“看好”,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那是经年累月、从他倾注了家里几乎所有资源在老大身上开始就根深蒂固的执念。
所以,即便心有悔意,他仍会习惯性地偏袒刘光奇,习惯性地在第一时间选择相信刘光奇的说辞。
刘海中现在只能赌。
赌刘光奇未来会比刘光天更有出息,赌自家这个倾尽心血培养的老大能知恩图报,未来对他们老两口好。
收起这些纷乱的思绪,他看着眼前这混乱僵持的局面,心里清楚,今天再闹下去,自己也讨不到任何便宜。
事实摆在那里,易中海和傻柱又明显站在对面,他想动手教训刘光天兄弟,根本不现实。
最后,刘海中只能色厉内荏地开口道:
“老易!你今天这事,办得很不象话!”
“等下次开全院大会的时候,我一定会把这件事提出来!”
“我觉得你的处事风格,已经配不上一大爷这个位置了!”
“你有失公允,忘了初心,脱离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