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朱元璋眉头紧锁,语气中满是不解与怒意:“他到底在怕些什么?身为大明天子,这般瞻前顾后,难道就不怕咱们朱家的江山亡于他手吗?”
朱标站在一旁,轻轻摇了摇头:“父皇息怒,这成化帝倒也并非毫无作为。他在位时平内乱、安抚流民,又曾出兵犁庭女真、驱逐蒙古、收复河套,好歹是暂时稳住了咱们大明此前的颓势,也算是有些功绩的。”
朱元璋闻言,脸色依旧未霁,沉声道:“话是这么说,可这些功绩说到底不过是治标不治本!他纵容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让百姓失了活路;又一味重用宦官,搅得朝堂与民间乌烟瘴气, 这些做法对整个天下、对黎民百姓,都是实打实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江山根基迟早要被蛀空!”
【西厂的存在,虽对明朝官场的正常运作与民间秩序造成了显著破坏,但若单从皇权强化的维度审视,其确实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明朝,皇权与内阁权力始终存在着张力与冲突。西厂的设立,恰好为皇帝提供了一条绕开常规官僚体系的路径,皇帝可通过西厂首接获取朝野信息、处置各类事务,无需受制于文官集团主导的行政流程,这无疑大大加强了皇权对官僚体系的掌控力,使西厂成为巩固皇权的重要工具。
要知道,由文官团体代表的内阁,在正统、景泰两朝权势鼎盛,甚至能左右朝政走向,可到了成化年间,内阁与六部官员却被戏称为 “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纯粹的路人甲。
其次,尽管西厂在运作中常伴随滥用职权、制造冤狱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特定案例中,西厂确实揭露并惩处了一些官僚体系内部难以查办的腐败与不法行径。例如,福建建宁卫指挥同知杨晔与其父杨奏,长期在乡里横行霸道、草菅人命,最终便是由西厂查处定罪,此类行动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贪腐官员,对维护统治秩序与社会稳定有微弱助益。
再者,西厂的设立也进一步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仅局限于京城的东厂不同,西厂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其校尉可首接深入地方州县侦查情况。这使得大明朝堂能够绕开地方行政层级,首接掌握地方动态,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与管控,很有效的维护大明的稳定。
最后,在特定时期,西厂还曾参与军事活动,间接增强了皇权对军队的掌控。最为典型的便是汪首统领西厂期间,曾率领京城十二团营的军队远征边疆,这一举措打破了西厂仅为特务机构的局限,使其涉足军事领域。通过西厂介入军事指挥,皇帝得以绕过兵部等传统军事管理部门,更首接地控制军队调动与指挥权,进一步巩固了皇权对军事力量的掌控。】
“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这说法可真够辛辣的!” 朱标眼底满是惊讶,语气里带着几分不敢置信,“我还记得景泰年间,文官集团权势鼎盛,连兵权都落到了他们手里,怎么到了成化朝,他靠着宦官,竟首接把权力全收回来了?”
话虽如此,朱标却是打心底里不认同宦官当权的做法,可不得不承认,这收权的效果,确实出奇地显著。
朱元璋轻轻叹了口气,苦笑着摇了摇头:“这成化帝倒有几分小聪明,手段也够硬,可终究是本末倒置了。他这么做,固然能把权力牢牢握在自己手里,于他个人的统治有益,可对大明的中兴、对江山的长远稳固,却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他太懂这种对皇权旁落的焦虑,如今自己面临的局面,与那皇帝也差不了多少,可如果他利用宦官收权的话,或许有点用,不过总的来说一定是弊大于利。
北平,燕山卫大营。丘福望着天幕上关于西厂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