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中论道,医理惊贤
马车碾过官道的碎石,车轮 “咕噜” 声伴着微风中的草木香,在午后的阳光里漫散。车厢内,玄机子正与孙大夫凑在一处,捧着一本泛黄的《本草纲目》低声讨论 —— 孙大夫指着 “黄连” 条目,眉头微蹙:“玄道长,你看这黄连虽能清热燥湿,却性寒伤胃,若是脾胃虚弱的病人,如何配伍才能既治病又不伤正?”
玄机子指尖轻点书页,沉吟道:“可配干姜温中,再佐甘草调和,干姜之温能制黄连之寒,甘草之甘能缓药性,三药合用,寒热相济,正好解此困局。”
孙大夫眼睛一亮,连连点头:“妙!我之前总想着用党参补气,却忽略了寒热平衡,道长这配伍,真是点醒了我!”
叶青云坐在对面,怀里抱着小白狐,听着二人讨论,忽然想起之前在现代接触过的医学知识,忍不住开口:“孙大夫,玄师父,其实除了汤药内服,还有一种‘注药入体’的法子,能让药直接到病灶处,起效更快,还能避免伤胃。”
“注药入体?” 孙大夫猛地抬头,眼中满是诧异,“是像针灸那样用针吗?可针只能导气,如何能注药?”
叶青云笑着解释:“不是针灸的针,是一种特制的细管,管内藏着推杆,将药磨成细粉溶在清水中,吸入细管,再将细管刺入皮肤下的脉络,推动推杆,药就能顺着脉络直达病灶。比如有人外伤感染,将消炎的药直接注入伤口附近,比内服汤药起效快得多,还不用经过脾胃,自然不会伤胃。”
这话一出,孙大夫瞬间怔住,手里的医书都忘了翻页:“竟有这般法子?药不经过口腹,直接入体?那身体会不会排斥?细管刺入脉络,会不会伤了气血?”
玄机子也面露意外,看向叶青云的眼神多了几分探究 —— 他知道徒弟偶有 “奇思”,却没想到会说出这般超出传统医理的法子。
叶青云耐心解答:“孙大夫放心,只要细管提前用烈酒煮沸消毒,避免‘秽气’(细菌)带入,再选浅表的脉络刺入,不会伤气血;至于排斥,只要药材选得对症,磨得足够细,身体不仅不会排斥,还能更快吸收。比如之前咱们做的行军散,若是溶在水中注入体内,中暑的士兵半个时辰就能缓过来,比温水送服快一倍。”
他顿了顿,又想起更震撼的知识,继续道:“还有一种‘麻醉药’,无论是草药提炼的,还是用其他药材配制的,服下或注入体内后,能让人失去痛感却保持清醒。若是遇到需要‘开颅治伤’的病人 —— 比如有人头部受创,颅内有瘀血,只需用麻醉药让病人无痛,再用特制的小刀打开颅骨,取出瘀血,再用消毒后的蚕丝线缝合,就能救回性命,这比传统的‘头痛医头’有效得多。”
“开颅治伤?” 孙大夫这下彻底惊住,手里的医书 “啪” 地掉在膝上,“打开颅骨?那岂不是伤了‘天灵盖’?人怎么可能活下来?叶公子,你这说法…… 真是闻所未闻,惊为天人啊!”
玄机子也坐直了身子,语气带着几分郑重:“青云,你这些法子,是从何处得知的?虽看似离奇,却隐隐合了‘直达病灶’的医理,绝非凭空臆想。”
叶青云心中一动,知道不能说出现代背景,只能含糊道:“是以前在一本古籍上看到的,书名记不清了,只隐约记得这些法子,当时觉得奇特,便记在了心里。孙大夫若是感兴趣,咱们以后可以慢慢研究,说不定能改良出适合现在的方法。”
孙大夫连忙点头,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要研究!必须研究!若是真能成,多少被疑难杂症折磨的病人,都能有救了!”
小白狐似乎察觉到车厢内的热烈气氛,从叶青云怀里探出头,对着孙大夫 “嗷呜” 轻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