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 172 年深冬,吴家堡的热闹劲儿比过年还盛。贸易部门口的青石板路被踩得发亮,来自登州府、青州府、北蛮部落的客商挤在院里,有的攥着银袋急着下单,有的围着展示的铸铁火炉反复打量,连角落里的马厩都拴满了客商的马匹,空气中混着马粪味、炭火味和客商们的谈笑声,热闹得像个集市。
“王掌柜,您这火炉真能保证年后交货?我可是付了十两定金!” 青州府的粮商李老板拉着贸易部的管事,语气里满是急切。他身后,几个北蛮客商正用生硬的汉语跟伙计讨价还价,手里的兽皮堆在地上,像小山似的。
客商多了,住宿成了大难题。吴家堡原本只有一家供过往商队歇脚的客栈,十几间房早就住满了,后来来的客商只能挤在马厩旁的偏房,有的甚至在贸易部的屋檐下搭起了临时的草棚。这时候,堡里的村民们看出了商机 —— 住在东门附近的王二婶,率先把自家闲置的两间厢房收拾出来,铺上新的稻草,摆上两张木床,对外出租,每天收五十文钱,没想到当天就被两个登州府的布商订了下来。
消息一传开,村民们纷纷效仿。住在中枢府旁边的张大叔,把自家的阁楼腾出来,能住四个人,每天收一百文;住在陶窑附近的李嫂,连柴房都打扫干净了,铺上厚厚的棉絮,每天收三十文,也很快租了出去。一时间,吴家堡的 “租房生意” 比火炉还火,有的村民甚至把自家的堂屋用布帘隔开,分出一半来出租,就为了多赚些银子。
“以前哪想到租房子还能赚钱啊!” 王二婶一边给客商端热水,一边笑着跟邻居说,“这客商们为了抢火炉,别说五十文一天,就是一百文,也愿意住!我家那两间厢房,都订到年后了,这一下子就能赚好几两银子,比种玉米划算多了!”
贸易部里,耶律娟看着眼前的盛况,心里既高兴又犯愁。高兴的是火炉卖得好,吴家堡的名声越来越响;犯愁的是订单太多,工坊根本赶不过来。她找到袁七,想跟他商量扩大产能,没想到袁七早就有了主意。
“耶律主事,你看这订单都排到明年春天了,工坊每天才做十五个火炉,根本不够卖!” 袁七拿着账本,指着上面的数字,“我打算再建两个熔炉,扩招二十个工匠,把每天的产量提到三十个,这样既能快点交货,还能多赚些银子!”
耶律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两人一起去找叶青云,没想到叶青云却摇了摇头,否决了这个提议。“袁七,你只看到了眼前的订单,却没考虑到这火炉是季节性产品。” 叶青云坐在火炉旁,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冬天过了,天气暖和了,谁还会买火炉?要是现在扩大产能,建了新的熔炉,招了新的工匠,等春天来了,熔炉闲置着,工匠们没活干,咱们还得付工钱,这不是赔本的买卖吗?”
袁七愣了愣,仔细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那…… 咱们总不能一直让客商等着吧?现在每天都有客商来催货,有的甚至说要退定金。”
“控制购买力的办法,只有一个 —— 涨价。” 叶青云看着两人,语气坚定,“现在火炉已经涨到十两一个了,还可以再涨,涨到十五两一个。这样一来,既能筛选掉一部分只想跟风买的客商,保证真正需要的人能买到,还能提高利润,就算产量不变,赚的银子也不会少。”
耶律娟和袁七对视一眼,觉得这个主意可行。第二天,贸易部就贴出了新的告示:铸铁火炉价格调整为十五两银子一个,订单按付款顺序排列,不接受加急。
告示贴出去后,果然有一部分客商打了退堂鼓。来自西州的一个小商贩,原本订了两个火炉,听说涨到十五两一个,算了算成本,觉得不划算,当场就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