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 172 年秋末,一支浩浩荡荡的商队正沿着中原通往东莱郡的官道缓缓前行。这支队伍是吴家堡派往登州府的贸易队,由经验丰富的赵老根带队,二十辆马车首尾相接,车厢里装满了吴家堡的特产 —— 陶坛装的 “桃山白酒”、粗布裹的牛肉干、陶罐盛的辣椒酱,还有些精铁打造的小刀、农具,都是中原商户点名要的货。
此时已近深秋,官道两旁的树木落尽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桠指向灰蒙蒙的天,偶尔有寒风吹过,卷起地上的枯叶,打在马车上 “沙沙” 作响。赵老根勒住马缰,抬头望了望天色,对身边的伙计喊道:“大伙儿加把劲,前面就是上郡了,咱们在那儿歇一晚,明天再赶路!”
伙计们应了一声,纷纷加快了脚步。上郡是中原与东莱郡之间的小郡,因靠近洧水河而得名,郡城不大,却因地处要道,成了过往商队的歇脚点。赵老根的商队刚进郡城,就被一阵淡淡的烟火气吸引 —— 不是柴火的烟,倒像是某种油脂燃烧的味道,带着点独特的香气。
“赵队,你闻,这啥味儿啊?” 一个年轻伙计抽了抽鼻子,好奇地四处张望。赵老根也觉得奇怪,顺着气味往街边走,只见几家农户的屋檐下,挂着些拳头大的黑褐色膏体,有的装在陶碗里,正燃着一团橘红色的火焰,火焰稳定,没有浓烟,照亮了农户门口的菜地,比油灯亮多了。
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老农正坐在门口,借着火焰的光编竹筐。赵老根走上前,拱手问道:“老丈,打扰了,请问您这燃着的是啥东西?看着不像油灯啊。”
老农抬起头,笑着指了指陶碗里的膏体:“这是‘洧水膏’,从洧水河边采来的,能点燃照明,比油灯省劲儿,还没烟。” 他拿起一块没点燃的洧水膏递给赵老根,“你摸摸,刚采来的时候软乎乎的,像猪油,放几天就变硬了,能存好几个月。”
赵老根接过洧水膏,入手先是有点软,捏了捏,质地像凝固的蜂蜜,表面光滑,凑近闻了闻,有股淡淡的土腥味,却不难闻。“这东西能采不少吗?” 他心里一动 —— 吴家堡的工坊晚上赶工、护卫队夜间巡逻,都要用油灯,植物油消耗大,还容易熏黑屋子,要是这洧水膏真好用,买回来给堡里用,可是省了不少事。
老农点点头:“洧水河边多着呢!每年秋天,河水浅了,河底和岸边的石缝里就会渗出这膏体,用陶罐一舀就上来,晒两天就变硬了。咱们郡里不少人家都采,自己用不完,还能卖给过往的商队,换点粮食。”
赵老根心里有了主意,跟老农商量:“老丈,我是吴家堡的商队,想收些洧水膏带回去,你看能不能帮我联系下乡亲们,越多越好,价钱好说。”
老农一听,高兴得直点头:“能行!我这就去喊乡亲们,你们在郡里的客栈歇着,傍晚就能给你们凑齐!”
当天傍晚,农户们就背着装满洧水膏的陶瓮,陆续来到客栈后院。赵老根让人挨个检查 —— 洧水膏都是黑褐色,有的刚采来还带着点湿气,软一些;有的晒了几天,已经变硬,敲起来 “咚咚” 响。他按 “软膏一斤十文,硬膏一斤八文” 的价钱,收了足足一车洧水膏,装了二十个大陶瓮,每个陶瓮里都垫了干草,防止颠簸时膏体碎裂。
“赵队,这东西真能用上?别白花钱啊。” 有伙计不解地问。赵老根拍了拍陶瓮,笑道:“咱们堡里晚上用灯多,这东西要是真能照明,比买植物油便宜多了,就算没用,也不算亏,就当给堡里带个新鲜玩意儿。”
第二天一早,商队继续赶路。装洧水膏的马车走在队伍中间,赵老根特意嘱咐赶车的伙计:“慢着点走,别太颠,要是膏体漏出来,可就白费功夫了。” 伙计点点头,把马缰绳放得松了些,马车走得平稳,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