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吴家堡,风里带着草木的清香,也裹着工地的烟火气。城墙合围后,叶青云没让工匠们歇着 —— 医院、学校、交易中心的选址已划定,工业区里,机械制造车间和服装缝制车间的地基也已平整,连青壮们推着轨道车运送青砖的节奏,都比建城时更轻快了几分。这不再是单纯 “筑墙守家”,而是要把吴家堡建成一座有烟火气、有发展力的 “活城”。
医院
医院选在生活区西侧,紧邻辣酱坊,占地三亩,是一座两进的青砖院落。前院是问诊区和药房,后院是病房与隔离间,连院角都特意留了块小菜地,种着薄荷、艾草这些常用草药,绿油油的叶子在风里晃,透着股安心的气息。
老中医李大夫正蹲在菜地旁摘薄荷,他是叶青云从青州城请来的,擅长治风寒、外伤,手里总攥着个铜制的药铃,走到哪儿响到哪儿。“叶首领,这问诊区的窗户得再开大些,草药晒透了才管用,病人也能多晒晒太阳。” 李大夫直起身,指着前院的青砖房,“还有药房的柜子,得做三十六个小格子,分别装‘解表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免得拿错。”
叶青云点头应下,看着工匠们给药房装柜子 —— 柜子是楠木打的,打磨得光滑发亮,每个格子门上都贴着纸条,用毛笔写着药名,比如 “麻黄”“柴胡”“当归”。问诊区摆着三张木桌,桌上铺着粗布,放着脉枕、铜盆和草药包,墙角的陶瓮里泡着艾草,淡淡的药香飘满整个院子。
后院的病房更显贴心。每间病房住两个病人,木床铺着浆洗干净的粗布褥子,床头挂着小油灯,方便夜间照看;窗户上糊着透光的皮纸,既挡风又亮堂。最靠里的是隔离间,专门收治天花、痢疾这类传染病患,门口挂着厚厚的棉布帘,地面铺着青石板,每天用艾草水擦洗,防止病菌传播。
“以前村里有人病了,只能靠偏方,不少人就这么没了。” 李村长陪着叶青云看病房,眼眶有些红,“现在有了医院,有李大夫,大家再也不用怕生病了。” 叶青云拍了拍他的肩,看向正在调试药碾的学徒 —— 那是个十五岁的少年,叫小石头,之前在粮田记账,因为想学医,叶青云特意让他跟着李大夫当学徒,此刻他正小心翼翼地碾着甘草,药粉簌簌落在陶碗里,满是认真。
医院建成那天,李大夫挂出了 “义诊三天” 的牌子,村民们排着队来问诊,有的拿药,有的咨询养生法子,整个院子热闹又温馨。叶青云看着这一幕,心里踏实 —— 一座城的安稳,不仅靠城墙,更靠守护健康的 “软防线”。
学校
学校在医院东侧,占地两亩,是座单层的青砖房,分 “启蒙班” 和 “进阶班”,门口挂着块木牌,写着 “启智学堂”,字是村里的老秀才写的,笔锋遒劲。
老秀才正站在启蒙班的教室里,用木炭在黑板(其实是块刷了黑灰的木板)上写 “人” 字,底下坐着二十多个孩童,最小的六岁,最大的十岁,手里握着木笔(笔杆是木头做的,笔尖裹着布条蘸墨),在粗纸本上跟着画。“‘人’字,一撇一捺,要站得直,行得正,就像咱们吴家堡的人一样。” 老秀才的声音洪亮,孩童们跟着念:“人 —— 站得直 ——”
教室的布置很简单:木质桌椅摆得整整齐齐,桌角都磨得圆润,怕磕着孩子;墙上贴着 “千字文” 的拓片,用红笔圈出重点;窗台上摆着几盆小花,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给教室添了几分活泼。进阶班的孩子则在学算数,老秀才拿着算盘,教他们算 “玉米亩产”“辣酱成本”—— 叶青云特意嘱咐,读书不能只念 “之乎者也”,还要学实用的本事,将来能帮着管粮田、算账目。
课间时分,孩子们跑到学校后的空地上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