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台上的那盆野菊花,是穗禾从路边挖来的,开得正热闹,金灿灿一小簇,给这简陋的书房添了不少活气。林乔盯着那花儿出了会儿神,才把目光挪回手里的账册上。
秋税收缴完毕,皇帝赏赐的黄金锦缎也入了库,封地的账面上,头一次出现了令人安心的结余。可林乔心里那根弦,却没敢完全松下来。
夏天的旱魃像是悬在头顶的剑,谁知道明年、后年还会不会再来?光靠挖井修渠,能扛得住几年?她得给这片土地,还有依赖这片土地生活的人,找几条更稳妥的退路。
“零零漆,”她放下账册,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除了粮食,咱们这儿,还能靠啥立得住脚?”
【正在进行资源综合分析……封地境内,山林面积约占四成,其中蕴含多种常见药材,如柴胡、黄芩、丹参等。土壤及气候条件亦适宜部分经济作物,如染料植物蓼蓝、可用于造纸的构树等。另,根据流民登记信息,拥有纺织、刺绣、木工、烧陶等手艺者,共计一百三十七人。】007的回应一如既往的迅速且数据化。
药材?染料?手工业?林乔的眼睛慢慢亮了起来。对啊,不能光盯着地里那点庄稼!
她立刻来了精神,铺开一张粗糙的牛皮纸(这是她让皮匠特意鞣制的,比宣纸耐用),抓起炭笔就开始写写画画。
“后山那片林子,得派人仔细探探,哪些药材多,长在哪儿,怎么采能不伤根!”
“蓼蓝这东西,我记得村东头那条沟边长着不少野生的,能不能移栽?扩大种植?”
“还有会手艺的人,得把他们组织起来!织布的能不能织点花样更好的?会木工的能不能做点精巧家具?烧陶的能不能试试烧点瓷器?”
她越写越兴奋,脑子里各种念头碰撞。光有原料不行,还得有技术,有销路。
“学堂!学堂里的娃娃,除了认字,能不能也学点手艺?哪怕认认药材,学学简单的织造呢?有一技之长,将来总饿不死!”
“还有,咱们的东西好,不能光在附近卖,得想法子卖得更远!是不是能组建个商队?专门往外运咱们的特产?”
她像个发现了新玩具的孩子,絮絮叨叨,在纸上勾勒出一个模糊却充满可能性的未来图景。
接下来的日子,封地的工作重心悄然转移。一部分人继续深耕细作,保证粮食基本盘;另一部分人,则被林乔撒了出去,探索山林,试验新作物,组织手工作坊。
她亲自带着几个老采药人进山,辨认药材,学习采摘时节和方法。她在试验田里划出一小块地,专门移栽蓼蓝,记录生长情况。她挨个走访那些有手艺的人家,看他们的作品,和他们商量能不能带徒弟,能不能做出更精细的东西。
事情并不总是一帆风顺。采药人习惯了粗放采摘,对“留根续种”的说法将信将疑;蓼蓝移栽后死了一大半;手艺人则担心带了徒弟饿死师傅,或者做精细了卖不出去反而亏本。
林乔也不急,更不强迫。她拿出皇帝赏赐的一部分金子,设立了“创新奖励”。谁发现的药材多、采摘规范,赏!谁种活了新作物、总结了经验,赏!谁做出了新花样、打开了新销路,重赏!
真金白银的刺激下,大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封地上空,弥漫着一股探索和尝试的热潮。
这天,林乔正在一个刚成立不久的绣坊里,看几个妇人尝试将本地特有的几种野花野草的形态绣到布上,外头忽然传来一阵喧闹。
一个半大小子气喘吁吁地跑进来:“郡主!郡主!不好了!后山……后山着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