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有成效,也是在这时候,毕懋康编纂了记载自生火铳制造之法的《军器图说》进献给朝廷。”
“只可惜,崇祯帝并未重视。”
“后毕懋康不愿和宦官同流合污,便主动辞官归家。”
“时至今日,毕懋康已年逾古稀,再加上山高路远,实在是不适合召其入京。”
如果朱厚照没记错的话,毕懋康应该是崇祯十七年死的。
满打满算,人家也就还剩一年好活,实在是没必要非得把人喊过来。
朱元璋闻言顿时看向朱由检。
崇祯,又是你小子干的好事!
见朱元璋的目光看向自己,朱由检当即一缩脖子。
当着汤若望的面,朱元璋倒也没训斥朱由检,算是给他留了一点面子。
瞪了一眼朱由检后,朱元璋旋即看向汤若望,开口道:
“虽说此物非你首创,可能把这自生火铳制造出来,你也是大功一件。”
“咱刚才说的依旧作数,以后你就是咱大明朝的工部侍郎了,专门负责火器制造一事。”
“望你日后好生为我大明尽力,若是研制出更厉害的火器,朕绝不吝惜赏赐。”
“拜爵封侯不在话下!”
听到自己居然也能封侯,汤若望顿时激动的脸色通红,当即学着汉人礼节行了一个跪拜大礼:
“臣汤若望,永远是大明皇帝陛下忠诚的臣子!”
不怪汤若望这么激动,这可是封侯!
哪怕放在欧洲,侯爵也是顶级的贵族称号。
他汤若望在欧洲最多也就是一个神父,可没想到在遥远的东方,他不光成了朝中的重臣,还有希望成为高贵的贵族老爷。
看着激动无比的汤若望,朱元璋淡然一笑,开口道:
“你来给咱好生介绍一下这自生火铳,威力如何?射程又能打多远?”
汤若望闻言当即开口道:
“按照臣的测试,此枪威力极大,所射弹丸在百步之外,仍能击破重甲。”
“唯一的缺点是点火成功率不够高,十次之中往往只能有六七次成功。”
听到这话,朱元璋眉头一皱,威力倒是和老四那边的火绳枪差不多。
只是这点火成功率也太低了,若真如此,那还不如直接用火绳枪呢。
至少火绳枪基本是百分百成功点火。
朱厚照对这个结果倒是很满意,至于点火成功率的问题,这个他早就预料到了。
朱棣的颗粒火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而且哪怕任务完不成,拿不到颗粒火药配方,大不了就自己研究就是了。
好像是加蛋清还是什么来的,具体的朱厚照记不太清楚了。
不过没关系,他相信,只要他给出一个大概的方向,大明的这些能工巧匠,肯定能有人能解决这个问题。
“这自生火铳,你制造了多少了?”朱厚照开口问道。
“回陛下,第一批只是试验,所以制造的不多,只有两百支。”汤若望闻言恭敬回道。
“继续生产,多招工匠,能造多少造多少。”朱厚照下令道。
点火成功率不足,那就用数量来凑。
一百的十分之六是六十,一千的十分之六是六百,十万的十分之六可就是六万了。
只要数量足够大,量变总会产生质变。
虽说对这自生火铳的点火成功率有些不太满意,可见朱厚照开口,朱元璋也不再多问,刚想带人离开,便看到一锦衣卫匆匆而来,神色焦急。
毛骧见状当即迎上前去,不多时,复回到朱元璋身旁,神色凝重:
“陛下,辽东生变。”
“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三城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