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
金陵大学。
窗明几净的会议室内。
校领导们,齐聚一堂。
校长吕梁,环视众人道:“今天请大家过来,是商量学校职称评比的相关事宜。
首先需要讨论的是我校优秀讲师李舟。
李舟教学水平高超,科研能力出众。
他入职以来,已经编写1本国家级本科教材,5篇《新瑛格兰医学杂志》论文,以及10篇《柳叶刀》医学论文。
你们觉得李舟,应该晋升副教授吗?”
医学院院长张俊枫,开口道:“我觉得李舟应该晋升为副教授。
眼下李舟欠缺的东西,无非是资历和教学奖项。
但相比他取得的科研成就。
这些条条框框,并不重要。
在夏国教育界。
顶刊论文的分量,非常重。
就拿CNS论文来举例。
国内学者只要能在《Cell》细胞期刊、《Nature》自然期刊和《Science》科学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就能在国内任何一所大学找到教职。
要是发表2篇的话。
甚至可以稳坐211高校或者985高校的正教授一职。
此外,我记得学校曾经公布过一项证策。
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可直聘成为副教授,或者让副教授晋级为正教授,从而让教学工作者,教书育人的实绩,得到进一步提升。
李舟天资横溢。
他任职金陵大学,仅仅两个多月时间,就发表15篇顶刊论文以及一本国家级本科教材。
如果我们连一个副教授的职称,都不给他。
不光李舟寒心。
就连国内教育界,都会笑掉大牙。
届时,包括华清燕大在内的名校,都会第一时间向李舟抛来橄榄枝,允诺他正教授一职!”
话音落下。
在场众人,纷纷点头附和。
大学里有许多条条框框。
可对于超级天才,往往是可以破例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
普通人18岁上大学,22岁大学本科毕业,22岁至25岁读硕士研究生,25岁至28岁读博士研究生,28岁到大学或研究所工作,第一年为助教,29岁评上讲师,讲师职称后五年或六年评上副教授,也就是35岁左右评上副教授,然后副教授再五年后评上教授,差不多40岁。
那么天才呢?
其他学校暂且不谈。
光是金陵大学,就天才如云。
比如,金陵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新然。
王新然29岁评为金陵大学教授,入选国家首批“青年千人计划”、获“夏国青年五四奖章”,同时还是全国最年轻的“长江学者”。
李舟同样很优秀。
说实话,就算给一个正教授的头衔,也在情理之中。
更何况,这次仅仅是评副教授而已!
金陵大学副校长陆志华,开口道:“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这句铿锵之言,恰如其分地诠释着当代夏国科研界的新气象。
我们金陵大学的用人观,向来不唯年龄,不唯资历,唯才是举。
传统认知中。
讲师岗位晋升至副教授,需要五六年的学术积淀。
而李舟发表的一系列顶刊医学论文,展现出匪夷所思的创新潜质。
正如斯坦福大学前校长汉尼斯所言,‘大学要培养的,不是装满知识的容器,而是点燃创新的火种。’
当高校开始为‘火种型’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夏国科研的‘源头活水’必将更加丰沛。”
“没错!”
金陵大学校长吕梁,点头道:“每当有年轻学者破格晋升,总不乏‘年龄造假’、‘学术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