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开局死谏,我竟成了东林党党魁? > 第162章 ‘为生民立命’,岂是一句空谈?!

第162章 ‘为生民立命’,岂是一句空谈?!(1 / 5)

嘉靖三十八年的夏秋之交,京师的官员们因为一封奏疏而吵地不可开交。

这封奏疏出自在河南赈灾的右金都御史杜延霖之手。

他痛陈宗藩之弊,直言不讳地要求朝廷削减诸藩禄米,并清退全国范围内王府逾制兼并的庄田。奏疏内容详实,字字泣血,句句惊心,直指宗藩禄米耗空国库、庄田兼并致使民不聊生的沉疴积弊。甫一传入朝堂,便如一块巨石投入深潭,瞬间激起千层浪。

这汹涌的争论,核心便在内阁与言官之间。

由于当今天子朱厚熄就是由宗藩出身而入继大统的,登基后更是优渥本生亲王(其父兴献王,追封为睿宗),使得宗藩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成为朝堂禁忌。

是以,内阁对此讳莫如深,处置起来格外谨慎。

因此杜延霖疏入内阁之后,三位阁臣很快就很快达成默契:

在探明皇帝对宗藩问题的真实态度之前,不宜轻率票拟。

于是,这份石破天惊的奏疏,便被内阁暂时搁置了几天。

然而,内阁欲“冷处理”的举动,却彻底引来了言官们的不满。

都察院的御史、六科的给事中们,平日里也没啥事,本职工作就是风闻奏事、纠劾百司。

杜延霖的奏疏虽内容敏感,但其指陈的宗藩之弊确是实情,且切中时弊,关乎国本。

许多清廉耿介的言官早已对宗室蠹虫深恶痛绝,见杜延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率先发声,无不暗自钦佩,摩拳擦掌准备附议支持,共成此匡正国事、青史留名之举。

如今见内阁竞将此等利国利民之议打入冷宫,言官们顿时哗然!

“岂有此理!杜金宪披肝沥胆,直言社稷痼疾,内阁竟欲淹没此疏乎?”

“宗藩之害,天下皆知!禄米拖累国库,庄田兼并民产,致使流民日增,国库日蹙!杜华州所奏,字字金石之言!内阁因何不议?”

“莫非是因触及天家亲亲之谊,便可置天下苍生、国家安危于不顾?此非谋国之忠,实乃佞臣也!”“严阁老、徐阁老此举,岂不令天下忠正之士寒心?!”

顷刻间,科道言官们的弹劾奏章如雪片般飞入通政司,目标直指内阁“堵塞言路”、“因循误国”。都察院内,御史们慷慨陈词;六科廊下,给事中们联名具草。

要求内阁即刻将杜延霖奏疏下发廷议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为了藩王的事和言官们干上,那不成冤大头了吗?

面对言官们群起攻讦的汹汹之势,三位阁臣再次碰头,一阵商议之后,三人一起捧疏面圣。出乎三人预料,嘉靖帝对削减禄米之请竞颇为干脆地首肯了。

然而,当谈及清退王府庄田时,皇帝却只抛下几句意味深长、似笑非笑的话语。

三人退出精舍,反复揣摩圣意,大概达成了一致:

陛下之意,恐怕是一一尔等士大夫,同样享有优免税赋之权,官商勾结,名下田产兼并之巨,只怕更甚朱家藩王!

若要藩王退田,官绅必须先退!

否则,朱家的地退给老百姓,再让你们官绅占去?

揣摩明白后,内阁将此疏下发六科廊,召百官廷议,准备商讨出一个削减禄米的具体章程。至于清退王田之事,则无人再敢提及。

而就在百官廷议商量削减禄米的当天,杜延霖强拆伊王府逾制宫苑、软禁伊王的消息终于传到了京城,顿时舆论哗然!

但京师先知道此消息的,却并不是通政司或朝廷里的官员。

一则此事虽骇人听闻,却非需八百里加急的军情或重大民变急报;

二则杜延霖的奏疏又从开封转手,耽搁了好几天时间。

因此第一时间把消息带到京城的,并非是朝廷的官文驿马,而是山西的晋商商会。

晋商为何对此事如此上心?

原因无他,三省大旱,粮价飞涨,晋商正

最新小说: 浜?墤锛氫粠杈瑰尯閫犲埌鍏ㄧ悆鍐涜锤 大明首辅:开局怒怼嘉靖 三国:边城小吏,开局截胡貂蝉 神话版三国 绾㈡ゼ涔嬭儨澶╁崐瀛 五代风华 三国:边关悍匪,被天幕曝光身份 三国:雄据江东,开局霸王之力 红楼:我能升级词条! 状元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