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开局死谏,我竟成了东林党党魁? > 第131章 能群殴,何必单挑?

第131章 能群殴,何必单挑?(1 / 6)

绍兴府岁试风波,如同一场席卷浙江士林的飓风。

杜延霖以雷霆手段整饬考纪,当众黜落舞弊生员,更借陆家“捐输”之机,抛出了“兴办大学”的宏图,不仅化解了陆家的反扑,更将浙江士绅阶层牢牢绑上了兴学育才的战车。

绍兴府的“破冰”之举,其震慑力与示范效应,迅速波及全省。

当杜延霖的车驾离开绍兴,转赴宁波、湖州、严州三府巡考时,所遇景象已截然不同。

宁波府,海商云集,文风亦盛。

知府、县令及地方豪族,早已闻风而动。

岁试尚未开锣,府衙、县衙便已“主动”呈上历年学田租息账簿,并“恳请”杜学台核查。更有数家豪商联名上书,言“感念学台整饬学风、躬行大道之德”,自愿捐输巨资白银万两,助杜学台兴办“求是大学”。

考场之上,秩序井然,生员肃穆。

提调官、阅卷官个个如履薄冰,唯恐被揪出错漏。

杜延霖依旧临场命题,题目依旧紧扣“躬行”、“实务”,然布面试环节,舞弊者已寥寥无几。偶有替考者,未等杜延霖发难,地方官吏已抢先一步将其揪出,严惩不贷,以示清白。

湖州府,丝绸之乡,文教底蕴深厚。

当地望族虽不如陆家煊赫,却也盘根错节。

有了绍兴前车之鉴,湖州士绅未敢造次。

知府亲率僚属迎于府界,言辞恳切,备述府学积弊自查自纠之状,并主动提出将府学名下数处闲置房产、学田,连同历年积存租息,“自愿”划拨给“求是大学”作为校产。

岁试过程,波澜不惊。

杜延霖巡考严州府时,更是顺畅。

严州地处浙西山区,文风稍逊,士绅势力相对薄弱。

当地官员士绅,闻杜学台之名,早已是惴惴难安。

岁试未启,府县两级便已主动清理学田账目,追缴欠租,并将一笔“意外”清点出的历年结余白银数千两,“恭请”杜学台用于兴学。

三府巡考,杜延霖未再大动干戈,便顺利完成了岁试重任。

所到之处,地方官吏、士绅无不以“捐资助学”为名,献上数额不等的银钱、田产、房产。对于这这些官吏士绅们而言,就算新上任的提学不是杜延霖,他们肯定也得表示表示,如今不过是将那隐在桌下的“心意”,堂而皇之地化作助学的“义举”。

杜延霖来者不拒,悉数纳入“求是大学”筹建基金,并着沈鲤、毛惇元等人详录造册,公示于众,言明专款专用,接受监督。

一时间,“求是大学”尚未莫基,其名已响彻浙江,其筹建基金亦如滚雪球般迅速膨胀,竟积攒下白银二十余万两,良田千亩,房产数十处!

当杜延霖完成最后一站严州府的岁试,带着厚厚一叠“功德录”和初步拟定的求是大学章程返回杭州时,已是嘉靖三十六年的盛夏。

杭州,西子湖畔,宝石山麓。

此地远离市井喧嚣,却又非全然避世。

湖光山色之间,几处略显破败的旧时园林散落其间,虽显荒芜,却自有一股沉淀的底蕴与开阔气象。此地本为杭城一富商私产,早年间因倭害肆虐,举家内避,遂荒废至今。

杜延霖慧眼识珠,以低价将其购入,定为求是大学的校址。

有此旧园底子,土木工程可省却颇多耗费,正合杜延霖“躬行务实”之心。

校址既定,杜延霖却未急于大兴土木。

他深知,大学之根本,在于“道”与“师”。

“仲化,”杜延霖立于孤山一处可俯瞰西湖的高台,对紧随其后的沈鲤道,“校舍楼宇皆可缓图,章程规条亦可细议。唯求贤访师一事,刻不容缓。此乃大学立基之石,学问薪火相传之源!”

“学生省得。”沈鲤神色一肃,恭谨垂询,“敢问先生欲求何等贤师?”

杜延

最新小说: 浜?墤锛氫粠杈瑰尯閫犲埌鍏ㄧ悆鍐涜锤 神话版三国 红楼:我能升级词条! 三国:边城小吏,开局截胡貂蝉 大明首辅:开局怒怼嘉靖 三国:雄据江东,开局霸王之力 绾㈡ゼ涔嬭儨澶╁崐瀛 五代风华 三国:边关悍匪,被天幕曝光身份 状元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