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根本想不到,自己略微出手,便轻易地撬动了好几方大势力之间的震荡。
西门之外,飞机周围的散落物品已经被有序整理好带走,一些密码本和电台之类也被特殊部门人员带走第一时间展开研究。
但飞机主体第一批接触者没有触碰。
上面的那些精密仪器太重要,普通人手不敢上手,生怕毁了这好不容易得到的p2v电子侦察机。此刻在国内的很多地方,一批专家被电话要求紧急出差。
一小时内,西门周边都被完全封锁起来,荷枪实弹的士兵组成了数道隔离圈。
三小时内,一个由最高层级直接指挥的联合调查组抵达现场,成员包括顶尖的航空专家、电子工程师、公安侦查员和反间谋专家。
当专家们怀着难以置信的心情,在第一组已经进过机舱的军人陪同下,小心翼翼地进入机舱后,他们面临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认知冲击。
“报告:飞机结构完整,无迫降或撞击损伤,燃油……充足?”
“报告:机载电子侦察设备齐全,型号极其先进,部分设备我们从未见过……”
“报告:发现大量非飞行用物资……重复,大量非飞行用物资!”
一份份紧急报告被递出。
机舱内,除了飞行设备,更像一个移动的间谍物资仓库:大功率电台、加密密码本、微型相机、成卷的胶卷、伪造得几乎完美的户口簿与工作证、特种干粮、甚至还有印着英文标签的特效药品和崭新的美制电子管。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侦察失败,这是一次人赃并获的“入室行窃”,连对方的“作案工具包”和“备用计划”都被一锅端了!
最初的极度震惊之后,一种狂喜和巨大的战略兴奋感在高层决策圈中弥漫开来。
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敌人“送”上门来的厚礼!
国内的应对迅速、精准而老练:
1.绝对控制与深入研究:飞机及所有物品被以最高安保等级,连夜转移至京郊一处绝密研究基地机库里。
全国最优秀的航空、电子、密码破译专家被紧急征调,组成若干个专项小组,对这架飞机和其携带的“宝藏”进行彻底的“解剖”。
每一个零件、每一页文件、每一滴药水都蕴含着巨大的情报和技术价值。
2.舆论的“冷处理”与“热引导”:对外,事件被严格保密,民间关于“西门飞机”的传闻被引导为“军事演习道具”或“敌机被我英勇空军击伤后迫降失败”的模糊版本,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和国际过度反应。
对内,则在保密系统内进行通报,将其定性为“反特斗争的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并成为内部安全教育最生动的教材。
3.外交上的沉默与优势:官方对此事保持缄默,但这种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压力。
对方无法确定己方究竞掌握了多少底牌,这种不确定性成为悬在对手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外交和秘密战线上为我方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主动地位。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
尤其是对北方那个嗅觉敏锐的“老大哥”而言。
几周后,通过其无孔不入的情报网络,克里姆林宫大致掌握了发生在北京城下的离奇事件。与国内的兴奋不同,苏联高层的反应是极大的震惊、深深的怀疑和难以抑制的贪婪。
他们完全无法理解飞机是如何出现的,还是完完整整的出现。
但他们百分百理解那架飞机和上面装备的巨大价值。
尤其是那些领先时代的电子侦察设备,对同样处于冷战前沿的苏联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因为这是苏联的短板!
直到数十年之后,苏联解体都没有补足的短板!
在经过一番激烈的内部争论和评估后,莫斯科的指示通过秘密渠道抵达B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