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在场工人们熟悉的声浪响起。
那一台最早试制成功的冲床这三个星期的时间里也没有闲着。
有更多的工人在熟悉这台机器,甚至是为了这样的一台机器安排了三班倒的工作时间。
每周定期检修。
第一台十吨级别的冲床承受住了这种高强度的使用方式,并在这三周时间里,培养出几十名的新操作人现在,当新的三台十吨级别冲床启动,不少人都围了上去等待着试新机器。
不知道什么心理,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新机器的第一个操作者,为了这个名额,这些培训的工人们好一顿自我展示。
“别折腾了,新机器有待于磨合,让有经验的老操作人员进行加工!”厂长发话,那些争先恐后表明自己可以的新员工们只能是悻悻然的看着师傅们的操作。
这一次加工的零部件比第一台试开机时候可是丰富多彩了很多。
因为有那第一台的经验在,一些听到了消息的工厂纷纷参观之下,给找了不少活。
都是主动送上门的那种。
牛根生的全息投影一样的感知能力展开,仔细的观察着这三台机器的内部构造。
其他人根本没有牛根生的这种透视视野。
他能够看到飞速旋转的齿轮,能够看到电机里面转子在定子狭小间隙中高速转动。
齿轮甩动的油脂汇聚在腔室里,紧接着又被齿轮给带动,在牛根生的眼里就像是一种循环的小河。没有问题,三台转动当中的十吨级别冲床都没有任何的问题。
这样的结果让牛根生十分的欣慰。
他的目光已经不由自主的转向了那台五十吨级别的冲床。
现在,四台十吨级别冲床全部都是一次性的装配之后启动成功,这就意味着牛根生的设计是极度合理的这年月的机器可不是都这般装上就能用。
很多的机器需要装配钳工慢慢的进行调试。
装了拆,拆了装,那是十分正常的情况。
即便是标准化零部件生产之后,这样的情况也不能杜绝。
设计者的设计从纸面上变成现实的过程里,有些出入实在是太正常了。
相比之下,牛根生的这种完美设计完全属于是一个异类。
所以苏联专家看到了正常运转的前后四台十吨级别冲床后,一个个纷纷发出惊叹的声音。
他们也和牛根生一样,把目光转移到了那一台五十吨级别的冲床身上。
三台刚刚成功工作了三四个小时的十吨级别冲床马上被周围所有人喜新厌旧的暂时忽略。
无论是苏联专家、东德专家还是国内的那些专家、领导,都想要急切的看到一个最终的结果。在厂长的命令下,五十吨级别的大家伙开始供电。
那闸刀老大了,推送闸刀也不是单个人的手掌,而是换成了绝缘推杆,足足四个人握紧绝缘推杆的一头,猛地将电路给连接上。
这年头还没有那种弱电启动开关。
更没有变频器的保护,那电机一启动马上就进入到最大功率,闸刀上闪烁的电火花实在是刺激人。相比于那十吨级别的冲床,五十吨级别的冲床体型庞大,机器的飞轮运转起来声势逼人。
牛根生能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到这一台机器内部的运转,并深深的印刻在脑海里,和自己此前的那种演算进行比对。
一切正常,没有丝毫出入!
五十吨级别冲床的加工对象和十吨级别冲床大有不同。
每一个待加工的工件都更大、更厚。
展现出来的那种工业机械额度暴力美感也更加的浓重。
厚厚的钢板被揉面团一样的弯折成型,各种标准尺寸件也是被冲头、凹模挤压之间快速的成型。其提高生产效率更加明显。
所有人的午饭是在车间里简单的对付了一口,一个个的都不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