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翊带着董智芝在老房子后面的菜园转了一圈,刚到前头来,一个个子比较矮的中年妇女从庄子西头过来。
她一看到杨翊跟董智芝,脸上的表情立马丰富起来。
“哎呦,这不是小翊么?”
“陈姨。”杨翊回了一声。
“有些日子没见,长得越来越俊了。”陈姨又忍不住看向董智芝,“这位姑娘是?”
“这位是我女朋友。”
“陈姨好。”董智芝主动问了声好。
其实杨翊跟陈姨说的都是江芜本地方言,董智芝虽然不能完全听明白,但是连蒙带猜还是知道大概意思。
听到董智芝用的是普通话,陈姨也切换成了普通话,“你好,你好,好俊俏的姑娘。”
她虽然已经很努力地在说普通话,但是跟方言区别并不是很大,算是“江普”。
江普董智芝能听懂一些,刚才她跟两个爷爷聊天的时候,爷爷们用的也是江普,聊起来也没什么太大的障碍。
夸了董智芝一句,陈姨又笑着说道,“小翊,你现在可出息了,听说成了大作家?市里面领导都来慰问大爷跟二叔。”
陈姨口中的大爷还有二叔,自然是杨翊的爷爷跟二爷爷,但不代表他们两家是亲戚。
在农村,邻里邻居的,都是这样称呼,婶啊,姨啊,叔叔,大爷。
当然,非要论的话,也能论一点关系出来。
毕竟农村地方小,人口流动也不多,几十年来,嫁过来娶过去的,离得近的总能扯上一些关系。比如这个陈姨,她跟杨翊的母亲没结婚之前都来自同一个村,两人是已经出五服很久的表姐妹。陈姨丈夫的奶奶,跟杨翊父亲的爷爷是同一个爷爷。
真要算的话,陈姨的孩子跟杨翊算是同一个天祖。
要是在一些宗族势力比较大的地方,同一个天祖还能论一论关系。
而且从陈姨的公公开始,就已经不姓杨,按氏族算,他们也已经不是一家了。
他们家跟陈姨之间的关系,杨翊还知道,而事实上,在农村大部分这种情况小辈们都已经不清楚了,叔叔婶婶的稀里糊涂地叫着。
“陈姨说笑了,我算什么大作家,就是运气好,写了点东西发表了。市里面的领导能来慰问,我也是受宠若惊。”
“这次回来待多久?”
“明天可能就要走了。”
“这么着急,你们要是不急着走,找时间到家吃饭去。”
“下次,下次。”杨翊说明天要走,就是防这事的。
“那可惜。”陈姨叹了口气,“我去集上买盐,你们在这。”
“好嘞,陈姨慢走。”
等到陈姨走了之后,董智芝问道,“这位陈姨,感觉跟你又熟又不熟的样子。”
杨翊笑了笑,“我现在回村里,跟谁都是这样。”
他们这个庄子总共就十几户人家,没什么特别的,彼此之间的关系谈不上多好,也谈不上坏。特别是像杨翊他们家,这些年几个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上学、上班,就杨翊爷爷一个人在家。前身跟这些村里的邻居接触就不是很多,现在杨翊跟他们接触就更少了,谈不上有什么感情。两人回到二爷爷的房子,坐了一会儿,之前送他们来的司机又回来了。
因为车不好找,所以来的时候杨翊就跟司机说,让他十点半的时候再来接自己等人去县里面。司机还挺守时的,十点二十五就到了。
去饭店吃饭的时候,杨翊还在想,会不会被人给认出来。
事实证明他是自作多情了,他的名气还没有大到随便走在路上就能被人给认出来。
昨天晚上,江芜宾馆的那个前台小姑娘之所以认出杨翊,也是因为看了他的名字。
吃过午饭,杨翊把爷爷跟二爷爷送去江芜宾馆在自己房间休息,然后他带着董智芝去了一趟商业局。县商业局比杨翊想象的要大,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