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会儿,陈荒煤带着两个人走了进来。
其中一个人杨翊还认识,正是《文艺报》的主编冯先植。
另一位是看起来比冯先植年轻一些,也就五十岁出头,个子非常高,穿着一身蓝色的衣服,头发非常少,几乎已经没有了。
进来之后,三人看到沙汀他们俩人,立马走了过去。
“沙汀同志,艾芜同志。”陈荒煤开口道。
这下杨翊才知道,原来沙汀旁边的是艾芜。
沙汀、艾芜、张秀熟、马识途以及巴金五人,并称为蜀中五老。
虽然“蜀中”五老,主要是说这五个人活得比较久,但如果文学影响力不够,也不会给他们这样的称号沙汀还有艾芜,跟着陈荒煤他们几人寒暄了起来。
“正好艾芜这两天在燕京,我就带着他过来了。”沙汀说。
艾芜笑道,“主要是我也想看看木羽。”
冯先植笑着说道,“看来陈荒煤同志组织的这次讨论会正是时候,或者说艾芜同志跟这次的讨论会有些缘分。”
“要我说,他是跟木羽有些缘分。”沙汀笑道。
“我给沙汀同志打电话的时候,艾芜同志已经在燕京了么?”
“已经在了,当时我就在他家。”
听了一会儿,杨翊也大概听明白了,虽然何西来他们都叫沙汀所长,但其实沙汀应该已经不在文研所工作了。
刚才杨翊还奇怪,怎么沙汀自己先来了,原来之前就不在所里面。
还有艾芜,也是凑巧到场。
沙汀跟艾芜是中学同学,关系非常要好,早年他们两个人还跟鲁迅通过信,后来沙汀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代主任一职,其实也跟那一段经历有关系。
冯先植旁边那位,陈荒煤也给艾芜介绍了,是《人民文学》的常务副主编刘剑清。
今天文研所邀请的人不是很多,但是阵容也不算差,《文艺报》、《文学评论》以及《人民文学》都参与了。
几人寒暄了四五分钟,各自落座。
过了会儿,又来了几个人,后来的这几人,稍微年轻一些,到了之后也没有报姓名,都是各自找了位置坐下。
到了一点半,陈荒煤宣布,今天的讨论会正式开始。
讨论会开始之后,之前那位戴着玳瑁眼镜的中年男人最先发言。
到这时杨翊才知道,他名叫葛岩,是文研所的研究员。
葛岩的发言,主要是给大家讲述一下组织今天这场讨论会的背景,着重把《津沽日报》上面的几篇文章拿出来讲了。
等葛岩讲完之后,陈荒煤说道,“今天这场讨论会,就是要让大家针对这些文章里面讲的内容进行讨论。我们首先要辩清楚,他们写的这些到底有没有道理,如果没有道理,我们也要说出没有道理的论据来。今天木羽同志也到场了,如果大家对《降临》这部作品本身有什么疑问,也都可以现场跟他提出来。”陈荒煤说完,冯先植接过话茬,“我先说说我的想法。”
一般情况下,冯先植作为《文艺报》主编,开讨论会不会轻易发表意见,都是等其他人说得差不多了,再发表意见,
他要是提前说话,很容易把调子给定下来,其他人的发言就会被框起来。
当然了,今天这场讨论会,冯先植不必有如此顾忌,因为今天这场讨论会的调子,从一开始就是定下来的。
在《文艺报》发表了刘西城那篇文章之后,就表明了《文艺报》的立场,是坚定站在《降临》背后的。而陈荒煤今天能够把冯先植跟杨翊叫过来,其实意思明显,也是为了要给杨翊说话的。
既然今天这场讨论会,就是为了帮《降临》发声,冯先植也不在乎先说还是后说了。
而且今天有沙汀跟艾芜在,他就更不怕自己把调子定下来了,这两位老先生还能被他定调子?“刘志武在二十四号的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