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波罗这么一说,其他人也都注意到,坐在董智芝对面的男人正是前段时间上了电视台的作家木羽。被认出来了,杨翊便笑着回应,“你好。”
“你好,你好。”梁波罗朝这边走来。
几个女同志也走了过来,马莉莉笑道,“木羽你好,我们是芝芝一起演出的朋友。”
杨翊点点头,“嗯,刚才你们演出的时候,我在台下。”
马莉莉主动问,“我们能坐这张桌么?”
杨翊其实不太想让他们坐着,他们总共五个人,坐也是能坐得下,但是他想跟芝芝好好吃顿饭。不过芝芝跟他们都在一起演出,要是不让他们坐这儿,也有些不近人情。
再者说了,饭馆的桌子是公用的,谁都能坐。
“当然没问题,你们坐吧。”
“我去点菜。”同行的另外一个男同志说道。
梁波罗也跟着去了,剩下三个女同志坐了下来。
原本杨翊跟董智芝是面对面坐的,三个女同志一来,马莉莉跑去跟董智芝坐在一排,张瑜跟龚雪则坐在杨翊右侧那一排。
杨翊还特意往中间挪了挪,避免跟张瑜离得太近。
坐下之后,马莉莉就好奇道,“木羽老师你不是在燕京么,怎么到上沪来了?”
“来办点事情,顺便参加上沪电视台的春节大联欢。”杨翊回道。
马莉莉点点头,对于木羽来参加春节大联欢她倒是一点都不意外,毕竟上沪电视台之前用了两期节目来拍木羽。
不过让马莉莉比较好奇的是,董智芝为什么会认识木羽,而且看样子,他们俩关系还不一般。只不过这种八卦的问题,马莉莉不好意思当着两人的问出来。
马莉莉他们不问,董智芝也不好直接介绍说杨翊是她男朋友,感觉这样有点怪怪的。
旁边张瑜笑盈盈地说道,“我前两天才看过木羽老师你的《空谷》,真是太好看了。”
张瑜之前就听说过了木羽的《空谷》,不过一直都没有看,直到前两天,正好手头上没事,又恰好有一本《收获》,便看了。
“《空谷》确实很好,就是后面那一段有点疹人。”龚雪开口说道,随后又笑着说,“我觉得《沿河而下的人》更有意思。”
龚雪说起《沿河而下的人》,张瑜跟马莉莉都没有看过,也不好接茬。
马莉莉笑道,“我觉得《棋王》也挺有意思的。”
相较于《沿河而下的人》,发表在《上沪文学》的《棋王》在上沪知名度更高一些,马莉莉之前也看过。
显然,三个女同志都看过《棋王》,所以马莉莉说起《棋王》之后,三人就讨论起来。
“《棋王》里面有些情节,也让我想起当年插队的一些事情。”龚雪说道。
三个女同志中,只有龚雪下过乡,马莉莉跟张瑜都是很早就进入到单位成为专业演员。
特别是马莉莉,她在几个女同志中年纪最大,有三十多岁,她十几岁的时候就进了沪剧团。而唯一插过队的龚雪,其实也在乡下没待过几年。
她们不是什么文学评论家,甚至连资深文学爱好者都谈不上,所以对《棋王》的讨论都是一些模糊的感受。
杨翊笑盈盈地听着,也不插话,倒是董智芝对她们聊的挺感兴趣,她是想听听别人怎么评价杨翊的小说。
几人聊着天,两个男同志点完菜回来。
他们在杨翊左边那一面坐下,如此一来形成的格局就变成,杨翊一个人坐一面,另外三面都各坐了两个人。
梁波罗坐下后,笑着问杨翊,“木羽老师这个时候怎么来上沪了?”
张瑜笑着说道,“他是来办事,顺便来参加春节大联欢。”
“哦,是这样啊。”梁波罗点点头,又笑眯眯地说道,“木羽老师,我可是你的忠实读者,不论是你的原创小说《棋王》、《沿河而下的人》、《空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