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木羽》在上沪电视台播出,杨翊却一点都不知道。
其实就算电视台那边通知他了,他也没有办法看到节目,首先是电视机太少了,即便师大校园里面有电视机的家庭比例要高于一般家庭,但绝对数量也不是很多。
其次,大家的电视机,也收不到上沪电视台。
在燕京,电视机能收到的电视台数量很少,总共就那么几个台,每天也没多少内容。
不过现在大家已经非常知足,觉得节目比以往多了很多。
这就是对比出来的幸福。
相较于以前,现在能看到的电视台确实更多,节目也变得更加丰富。
几年前,还没有开放的时候,在燕京也就能够看到两个电视台,大家叫一台跟二台,一台是黑白台,二台是彩色台,不过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信号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都一样,因为大家的电视都是黑白的,看彩色台也是黑白的。
就这两个台,每天播放的时间也很短,那时候七点钟播新闻,晚上九点半就算播完了,想多看点都没有。
现在多好,有时候还能看看转播。
至于杨翊要想看上沪电视台的春节大联欢,还得想点办法。
虽然《对话木羽》,燕京看不到,但是在上沪以及周边一些地方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这年头能看的节目很少,只要有个像样的节目能看,大家都会讨论很长时间。
《对话木羽》一出来,之前不知道木羽的,这下也知道他了。
之前译制片那一期节目出来之后,大家都在讨论译制片,但问题是讨论归讨论,大家想看译制片也不能随心看,还是得电视台播了他们才能看。
但是这次《对话木羽》一出来,观众们开始对文学感兴趣了,一下子给市面上的《上沪文学》、《燕京文学》跟《收获》给干脱销了。
特别是《收获》,因为新一期这个月中旬才出来,甚至还在铺货阶段,上沪市面上的杂志一下子就不够卖了。
节目播出的第二天早上,上沪作协就热闹了起来,大家都在讨论昨晚的节目。
其实很多人压根没看到节目,早上过来听到同事们说起,都感觉十分惊讶。
等到晚上回去之后,他们也开始去找《对话木羽》看。
这一期节目,跟之前的译制片那一期节目一样,都有重播。
没几天时间,该看的都看了。
就连《收获》名义上的主编,巴金老先生,也在家看完了《对话木羽》。
看完了节目,巴金笑着对坐在旁边的女儿说道,“木羽确实挺年轻的,这期节目在社会上的反响如何?”
“因为木羽年轻,长相也俊朗,跟大众印象中的作家形象有反差,所以节目的讨论度很高。许多之前就看过他作品的读者,表示不敢相信,他竟然这么年轻。”
今天上午,《收获》编辑部确实收到了两封来信,都是上沪当地的,其中一个读者甚至在问电视里面的木羽到底是不是本人。
电视都播出来了,他们都不相信,还在写信质疑。
巴金笑呵呵地说道,“不怪读者们惊讶,他确实很年轻。主要是因为,现在的作家们普遍年纪比较大,所以才让大家有了这样的印象。”
听到父亲这话,李小林点点头,确实,现在的作家们年纪越来越大了。
像父亲他们年轻的时候,作家们年轻的很多。
比如她父亲,不到十七岁就在《半月》刊发表了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二十五岁就开始以笔名巴金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灭亡》,二十八岁出版长篇小说《舞》。
再比如沈从文,二十二岁就开始搞文学创作,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现代评论》等杂志上发表。
二十三岁,沈从文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的《遥夜》,引起燕大教授林宰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