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攸伸手而引。
刘晔洒脱一笑,二人接踵入堂。
“坐。”
宁辰翻看着一本司马穰宜兵法,侧身道:“你们这是六部政事,还是因为军议司之事入府?”刘晔恭敬道:“贾文和请见主公,并且让主客司安排其子嗣入学大兴!”
“哦?”
宁辰微微一怔。
刘晔解释道:“听主客司文吏方平所述,贾文和去了稷下。”
“稷下?”
宁辰沉声道:“也意味着他见到了坤舆万国图与天地仪了?”
刘晔颔首道。
宁辰收起兵书,笑道:“善谋之人,见不得自己短视,尤其是像贾文和,像你们这样的人,喜欢总览天下局势!”
“主公明鉴。”
刘晔,荀攸顿时苦笑不已。
“如此。”
宁辰斟酌道:“今日大兴学府奏禀,荀缉与农业学子在城外开辟农田,试验稻谷三熟,八月就是晚禾了,若是颗粒饱满,便可以编册书籍惠及民里,你带着贾诩随我一同前去吧!”
“缉儿?”
荀攸有些发愣。
怪不得,他最近见荀缉风尘仆仆。
“不错。”
宁辰颔首道。
“喏。”
刘晔恭敬道。
荀攸收起心神,恭敬道:“主公,左护军甘宁已经整合第二军团,并且准备在三日之后发往吴郡,以海域训练水师!”
“可以。”
宁辰颔首道。
“喏。”
二人躬身退出大堂。
出了府门。
刘晔凝望城内灯火,感慨道:“公达经天纬地,子嗣更是惠及民里,只是见书中有水稻三熟的字眼,便开始试种!”
荀攸苦笑道:“政事太忙,还从未关注他的学业!”
“明日可见。”
刘晔摆了摆手。
踏步朝自己府门走去。
显然,水稻三熟的概念,对他的震撼极为巨大。
这个时代,诸夏还是农业为主,若是水稻三熟,将会让百姓不在解饿,让户部充盈起来。
这对大兴,对百姓,都是天大的恩赐。
八月。
秋收之际。
南地多雨,但天气温和。
清晨时,宁辰便领着大小乔,王虎等人出府。
张昭,诸葛瑾等人听说水稻三熟之事,全部起了一个大早。
大兴城。
南城城门处。
已经汇聚了不少以荀缉为主的农业学学子。
一个少年怯生生的问道:“师兄,主公今日真的要来啊!”
“当然。”
荀缉带着草帽,扁起裤腿,扛着一柄镰刀说道:“昨日我已经上禀大兴司丞,他亲自去大兴府奏禀!”“缉儿。”
突兀,荀攸,刘晔几人从人群中冒出。
荀缉吞咽了口唾沫,僵硬转头道:“父,父亲,你们怎么来了!”
“公达先生。”
“子扬先生。”
顿时,数十个学子作揖道。
荀攸目光扫过带着草帽,扛着镰刀的一众学子,欣慰道:“你们是大兴的未来,水稻三熟可令天下再无饿浮遍地,当得我拜你们啊!”
荀缉苦笑道:“父亲,你太折煞我们了!”
“好了。”
荀攸瞪了眼荀缉,介绍道:“这位是姑臧贾文和,主公从南阳请回的谋世大才,日后可能会参大兴军政,也会在大兴授学!”
“文和先生。”
荀缉与一众学子作揖拜道。
“嗯。”
贾诩微微颔首。
水稻三熟,逆天之物。
如此震撼人心的场面,他也想见见。
时间不长。
宁辰一行行至城门处。
大兴六部,农业学子合百人朝城外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