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真视为心腹,先立点功劳再说吧。
......
胡夏势力离开安定以后,空出了许多宅院,应李德彰、沈庆之的要求,他们被安置在了一处空置的院落。
刘义真赏的五十匹布,李德彰执意分了一半给沈庆之,笑着问道:“吾主如何?”
沈庆之回忆了传闻中的刘义真,以及今天亲眼见到的刘义真,由衷道:“我曾听闻,王买德留有遗言,太尉若以府主为世子,则天下可定,如今看来,此言非虚。”
李德彰听沈庆之谈起王买德的遗言,嘿嘿一笑,当初还是他吩咐军士在彭城散播的。
想必也早就传进了刘裕的耳朵里。
现在刘义真平定关中,就是这则遗言最好的佐证。
李德彰得意道:“当日我曾面见太尉,知晓太尉已有更易世子之心,如今府主又立大功,足以堵住悠悠众口。”
沈庆之深以为然:“太尉若是拘泥于长幼之别,无视贤愚之分,天下人又岂能信服。”
屁股决定脑袋,刘义真能够当上世子,对于他们这些僚佐而言,无疑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
沈庆之如今雄心万丈,就想在刘义真的幕府出人头地。
行参军又如何,尽管刘义真的军府已经有了王镇恶、沈田子、傅弘之等大将,但沈庆之深信以自己的能力,总有一天能够引起刘义真的重视。
与此同时,刘义真在二人离开后,自己也走出了府邸,他得去城外巡视开垦的情况。
种地是一件辛苦事,虽有数万大军集结在安定郡,但他们的任务是要养精蓄锐,一旦朔方有事,只需赫连璝送来了牛羊,便可驱赶牲畜北上支援。
刘义真不可能让晋军把力气耗在了种田上面。
好在,此番北上,他征发了五万余民夫,也不能白养着这些人,于是安排他们开垦荒田,抢种谷粮,等到秋天,能收多少是多少。
这件事由杜骥主持,刘义真此前就已经把民夫全都交给了他,有意在培养杜骥。
通常来说,参与宗族事务的士族子弟,其实都具备一定程度的管理才能,但能够一次性管理五万余民夫,组织他们开垦,也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刘义真很欣赏杜骥勇于任事的性子,也愿意给他这样的机会。
反正直到目前为止,杜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没让刘义真失望过。
......
今年的三月上旬,相当于往年的四月,但岭北因为纬度、地势都比较高的关系,气候依然凉爽。
民夫在田间劳作,挥汗如雨。
他们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吃了刘义真的饭,就得替他干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怎么可能让他们优哉游哉的晒太阳。
至少刘义真安排他们耕地的同时,一天给吃三顿饭,不会让他们饿着。
毕竟,耕田可是力气活。
晋军此番北上,自然没有带耕牛、农具,这些都是向安定士族借的。
这次是真借,耕种后自会归还,因为这是人家的私有财产,而非隐户与侵占的田亩,连这都要抢,吃相未免太难看。
当然,那些被索括出的隐户也会参与到垦荒中。
刘义真肯定会给隐户分田,但注定只能是贫瘠的薄田。
但凡好一点的田地,都得留给跟着他打回安定的将士。
没道理要把良田交给隐户,而把薄田留给忠心自己的安定将士,这不是寒了他们的心吗。
远近亲疏这一点,刘义真分得明明白白。
在礼教纲常土崩瓦解的乱世,必须对自己人好,别人看了,也才会争相追随他,成为他新的自己人。
如果不论亲疏,都选择一视同仁,谁还肯替他卖命。
杜骥听说刘义真出城巡视,赶忙放下手头的事情迎了过来。
终日奔波,杜骥被晒黑了许多,劳心费力,也憔悴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