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笑眯眯地看了她们一眼,又看了馀磊一眼,点点头:“带老爸来?”
“老爹?”高个女孩脸色难看,“我舅。”
馀磊心里直打鼓,“成爹了,这姑娘还成干女儿了。”
一进校园。
哇,他的青春回来了。
这是他想要的青春。
绿树成荫,阳光洒在小路上,远处传来隐约的琴声和朗朗书声,这是春天的味道。
他走在林荫道上,看着三三两两的学生走过,有说有笑,有打有闹,象是回到了大学时代。
“大叔,我们要回宿舍喽。”
“谢谢,两位姑娘。”
“哦,对了,看在奶茶的份上。”高个子女孩说,“如果你晚上在的话,我请你吃饭,食堂。”说完,将写上手机号的纸塞给馀磊。
“行。”馀磊觉得这姑娘是真把他当爹了,“干爹”,“呵呵”。
当然,最大的可能性是这姑娘赢了“赌约”,回赠自己一顿饭。
“啊——”馀磊伸伸懒腰,眼前一块石头碑牌。
“悠悠华夏九州,巍巍武汉三镇。波通两川流水,于此昌武兴文。今之桂子山,昔日昙华林,有百年之学府,乃华中师大云。”
这是赵目珍的《华中师大赋》中的这几句,虽然馀磊连这个人名字都没有听过,想必应该是个名人。
下面有注释:母校华中师范大学之所在,“昙华林”。
“昙华林”是啥?
这年头,啥都得依靠百度。
是个地名,过去很多小型庭院都种植昙花,而古“花”、“华”相通,“林”则是形容昙花之多。
有人认为是因为此地过去很多花坛,“昙”、“坛”相通,“林”是形容花坛众多。
还有人考证出“昙华林”是此地一座寺院的名称,地名因寺而得。佛教中常有将寺庙称作某林的,如安徽九华山的白云禅林和通慧禅林江苏泰州的大士禅林等。
华中师范大学的源头是成立于1871年的文华书院,起点是1903年文华书院所设立的大学部,主体是1924年在文华大学基础上创建的华中大学。
1951年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华中大学合并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中华大学、湖北教育学院等并入,改名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上述学校的校址,都在昙华林的华中大学内。
所以说。
华中师范大学的历史文化,很大一部分积淀在昙华林旧址。
严昌洪、汤蕾的《章开沅寻根昙华林》,让我知道了昙华林的朴园和榆园。
这是两幢外观朴素而典雅的小洋楼,因门前两棵至今仍枝繁叶茂的百年朴树和榆树而得名。
1946年,国学大师钱基博先生到华中大学执教,就居住在朴园,而且一住就是11年。钱先生去世后,他的女婿石声淮先生继续居住在这里。
文学院。
这幢教程楼是1903年文华大学成立时所建,入口建有门斗,呈很宽的三角形样式,很有西式建筑的风韵。
跨上台阶,穿过中间的楼道,便是天井,天井中央悬有一口大钟。
馀磊瞎逛了一圈,大概一个小时,感觉最大的特色就是“国学大师”,“美女”,“文脉之源”。
至于为啥没去“武大”,因为工地上“不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