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亲家
内大臣第二次带回多尔衮和豪格的奏疏。
第一次,大汗看过后,大骂他们巧言令色,全是粉饰掩饰之词。于是第二次,多尔衮和豪格不再为自己辩驳,而是展开了一场深刻的自我批评。
汗没有让诸王贝勒议他们的罪,而是让他们自己论自己的罪,说明此事还有余地,毕竞,罪人多尔衮,法官多尔衮,聪明如多尔衮,怎么会看不出汗的用意。罪不重要,汗要看的是他的态度。
怎么判让大汗满意?
怎么判他都不会满意,除非让大汗自己判。他在第二次上奏中,一改之前为自己辩驳的态度,开始深刻认识检讨起自己的过错,说自己没有落实大汗的指令,私自撤军,允许士卒轮流回乡探亲,这是愧对大汗、十恶不赦的罪行,他该死,实在是罪该万死,他要议自己死罪!多尔衮将惩罚的权力重新还给了大汗,并表现出一副哪怕大汗真要杀了他,他也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心。难怪啊。
从童尘处听完事情来龙去脉,于微不由抿唇,“难怪,大汗那么喜欢多尔衮,不像有些倔驴,非要争个长短输赢。多长是长啊,赢了又怎么样?”赢了大汗,反而输了。
因为最终解释权在大汗手里。
这样的倔驴,满大清都是,诸王贝勒有罪,刑部议过后,诸王第一反应不是认罪,而是不断上诉,一直到被大汗斥责,才不情不愿认罚,像多尔衮认罪态度这么好的,真是一股清流。
太清流了。
于微想,自己要是汗,自己也会喜欢这种人,而不是天天跟自己犯倔的犟种。
“豪格怎么认罪的?“于微好奇询问童尘道。豪格身份比较特殊,他是汗的亲儿子,和多尔衮还不一样,如果跟着多尔衮一起认罪,就显得他没主见,事事听从多尔衮,但不认罪,那就是忤逆其父,和汗阿玛不是一条心。
童尘道:“豪格说,′睿王是王,他也是王,但睿王是叔父,所以汗命他掌兵权,睿王作为主帅,计策有所失误,自己既然已经跟随,那么他该与睿王同罪,也该论死。”
“他是侄子,所以听叔叔的,这是尊重长辈。多尔衮做了决定,他以大局为重跟随。出了事,他也难辞其咎,所以认罪。"童尘′啧′了声,“这不还是在为自己开脱吗?”
“治军如治国,不能政出多门,肯定有个主次,豪格这么说,可能也是实话。"于微想了想,“他现在怎么答都是错,只能选一个影响小的。能力可以再锻炼,但大局观一定不能差,要是豪格为了和多尔衮政权,置大军于不顾,才是真正让汗失望。”
汗还是很重视大清内部团结的。
譬如,他时常耳提面命诸王,千万不能忘记当年金国完颜家族因斗而衰亡的教训,汗本人,也非常尊敬哥哥姐姐,一度创下连续九年为礼亲王代善、董鄂公主以及故庶人莽古济磕头拜年的记录。
对弟弟与侄子们,更是没话说,活像是个操心的幼儿园老师,带着一群调皮的孩子。
豪格要是为了跟多尔衮争权,而搞出一些阴谋诡计,才是真正让汗寒心的事情,他识大局,不仅说了实话,还展现出他的大局观,固然一时听命于多尔客犯了错,也是因为尊重叔叔。
“你说,大汗到底有没有想立豪格?“童尘有些好奇,压低声音道:“你要说不立吧,他好像也没有别的孩子了,硕塞和方喀拉都小得很,其他又都是庶子。你要是说立吧,这么久也没有任何表示。”“先汗是想让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所以不立储。汗呢,让诸王贝勒、固山大臣商议国政,加强汗权,又称帝,说明他肯定还是倾向于汉家制度,所以,他必然需要储君,但没立,可能觉得自己还年轻?”于微抬眸,望向童尘,童尘想了想,蹙眉道:“还年轻啊?都五十岁了。”“男人至死是少年。
于微一言既出,两人纷纷笑出声来,“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