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显。
认不出来才是不正常。
华夏人怎么可能不认识包拯?
公孙策也是一眼辨认。
面如冠玉,英俊潇洒,风华正茂。
唯独成绩最好的展俊,相对而言姿容有些平庸,好在,他有个好弟弟,乃是大相国寺“戒”字辈的高僧。
“有些人六门全优才能评优,有些人三门优秀就能评优,人和人啊,就是不一样,我就没有这份好运气。”
“切!包拯主课成绩不算优秀,但他附加分高!选修课科科满分,你要是有这个本事,你也能三科评优。”
“我就不信包拯有这么神!”
“公孙策,包拯就是比你强!”
“那就比一比吧!”
公孙策一把拉住包拯。
两人一黑一白,黑白分明,都是优秀生,时常被好事者拿来比对,包拯相对比较淡定,公孙策多有不服。
年轻朝气,就是要不服输!
不气盛还叫年轻人吗?
李兆廷上前一步,分开两人,包拯本以为有人来劝架,心中一喜,却听李兆廷说道:“我给你们做公证!”
“敢问公子高姓大名?”
“在下李兆廷,表字布衣。”
李兆廷在金陵读书时,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小神童,若非被流放岭南,早就和二表哥李寻欢互相卷科举了。
也是巧了,金陵书院的监院,前些时日告老还乡,他是庐州人,被天鸿书院返聘,担任天鸿书院的监院。
监院是书院二把手,对学生的威慑力比山长更胜一筹,县官不如现管,监院约等于后世学校的教导主任。
若非有监院做担保,就算有花家的关系,书院未必会让外人参观!
监院捋着胡子说道:“你们刚才说有学生走后门,现在咱们找个外来人作为公证,输的人,不要输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