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这个样子,还天天往外跑,没人跟着,行吗?”
“拦过两回,每回都在屋子里象疯了似的找书杨......”柳金娥停了一下,心想,没了的孩子还当活着,可不是疯了吗?但话不能这么说,“只要顺着她,除了书杨,别的什么都清楚明白,她师姐那儿也知道。”
郑文芝也是当妈的人,心里为沈秀英叹息,但刚门口听到的事也得说,“书兰去美国的花销,我出。”林家的三个女人当然不肯,郑文芝不让她们打断自己的话:“朋友都有通财之谊呢,何况咱们?除了不是一个姓,跟亲姐妹有什么两样儿?大姐,你是要我把从小到大的事儿都念叨一遍吗?”
几个女人商量着就把自己的事儿定了,也没人想问问自己的意见,林书兰闲在一边,思绪开始跑马。
这几日匆匆一见的老北京风情,虽让林书兰新奇,却没有让她产生“留下”的想法。从医院醒来,林书兰一直在接受,感知,说话和行动基本上都是这身体原主的本能,直到沈开山返回上海的那一天,来自后世的灵魂才有了第一个要思考的问题:要不要出国!
不是她不爱国,实在是在这个乱世里,她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军事她不懂,枪倒是会开,但如果真上了战场,她也一样是个炮灰的命!政治不明白,只知道这会儿国民党肯定是老蒋说了算,但不买账的大军阀也不少,共产党那边他老人家是不是一把手还不能确定,其他的谁……只能爱谁谁了。
其实这会儿也有点儿后悔,想当年她偶有空闲,也是会泡泡起点的,看了很多大神的重生or穿越抗日小说的,可是对于哪位要人任什么要职、鬼子的进军路线、作战方式、敌我双方的武器兵力配置、那些著名的战役等等,她一律跳过,只看小鬼子被揍的血肉横飞、鬼哭狼嚎的情节解气。
她要知道自己有这么一天,吐血也得把那些背熟啊!现在可好,就算这国民政府有人肯见她这前东北军军官的女儿、现难民的十六岁黄毛丫头,她也只能说出日本人会在1937年借口演习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然后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代表着全面抗战的开始……
估计她不会有机会再说下去了,人家轰她出去都算是爱民如子了。至于考黄埔什么的,先不说人家收不收女生,关键是算算时间,毕业后肯定先上的是内战的战场,仅此一点,此路即不通。
创实业也不成,历史知识再差,她也知道个大概,更知道自己能吃几碗饭。现在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买办阶层的天下,民族资本苦撑不易,那么多的强人都在挣扎求生;到了日军侵华,更是损失惨重,被生生扼杀了发展的良机,从此水平远落人后不说,更是百不存一。
没有强大的国家保护,胼手胝足创下的家业也不过是他人口中的肥肉,人家兴兵入境,说吞就吞了。
虽说现在到外国做个二等公民也郁闷,但好歹那里还有一定的人身保障,借着原主的关系和自己后世的认知,单是攀着那些大公司,就可以衣食无忧的过一辈子了。
最最最重要的一点,“林书兰”这个人原本应该已经从世上消失了的,现在却还活着,她真不知道会引起什么样的连锁反应!“蝴蝶效应”不是没有道理的。所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万一走的是条直线,又在这一点稍稍偏了那么一丝丝,那后果可就难以预料了……
前世没记住几个人名,却清楚知道这民国牛人N多,学贯中西的大家可不止学校里有,要是因为自己无意中改变了什么,好结果还罢,否则可就是给已经多灾多难的祖国添乱,跟“祸国”沾边了。
没有自尽的勇气,那就闪远点儿吧!美国最好,本土始终远离战乱。但前提是,她得有钱!最起码一张单程票和初期的生活费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