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怕死的,那也就算了,对于那些不怕死,或者家中困难的,仅此几条,就已经足以让他们动心。
蕃人的蕃落军全部保留下来,因为都是骑兵,能以很快速度到达前线战场,战斗力也不错,朝廷给予的待遇不算太高,能养得起,故全部保留着。
然后到强人壮马,统统裁掉,不打仗了,得纳税了,不然汉人心中会不平的。
于是纳相当于汉人的半税。
熙宁变法后,宋朝两税增加了一些,但因为朝廷兴修水利,增加了大量耕地,方田均税又迫使许多豪强纳税,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实际上从熙宁变法起,两税就开始下降了。
王巨回来为相,又陆续大规模裁减了两税,其实现在两税已经很低了,仅相当于宋英宗时的一半。
还有,宋朝的两税是根据田等来的,这些蕃人平时多懒散,上田也让他们耕成了下田,因此这个半数大约只能相当于宋英宗时的八分之一。
这种低廉的两税,蕃人也能接受。
其实不在乎纳税多少,而在于其象征,只要纳税了,则证明朝廷能正式统治与管理了。
可能有一些蕃人心中不平,但问题也不大,多数蕃人都参与了这一战,而这一战过后,朝廷会拨下海量的赏赐。相比于这些赏赐,这一点点税赋也不算什么。
驻扎的禁兵规模也削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露布张出,五路百姓全部欢呼雀跃,西北连年的战争也将他们坑苦了,如今终于解脱。
再到熙河路、湟州与河西两路,这里情况又不一样,得防止一些部族叛乱,大积石山南部与赤岭西南还有一些蕃部,得防止他们过来抄掠。黑汗虽然对宋朝不敢有不诡之心,但也要防患未然。再者,就是北方的阻卜人,也要防止辽国出其不备,派轻骑下来骚扰。
因此除了轮戍的禁军,边军,同时也要保留各部蕃落军,至于各部强人壮马,同样也要保留一部分,以壮马为主,图的就是他们速度快。不过保留的数量不是太多,越往后方,如兰州与熙河路,保留的比例越低,余下的也裁减为民了。
然后到北方五小路,这里才是战备区,与原先缘边制度一样。
兵力与原先差不多,不过边军增加,禁兵减少,意味着国家支出也随之减少。
大规模以屯田为主的边军的设置,意味着没有大的战事爆发,对后方不会产生粮草倚赖,又减少了国家支出。
这是明面上的,还有三处隐形的收入。
陕西路本来是宋朝最好的一路,因为西北战争,反而导致百姓苦弊。现在没有战争影响了,全部得到了休生养息,特别是自王巨蔡挺王韶以来,为了前线能够有更多粮食,兴修了诸多水利,开垦了大片耕地,朝廷又陆续地兴修了许多道路,现在皆可以交给民用了,那个铁路的什么就不提了,仅凭这几样,陕西未来财政必然增加。
整个西北拿下,通往西域甚至阻卜的商路也全部打通,商贸又会象唐朝那样繁荣了,商税自然随之增加。
只要朝廷不收复燕云,继续向辽国提供庞大的“和币”,以辽国的德性,是不会象西夏那样,连年用兵入侵的。前线军费不仅是养兵费用,主要还是战争费用,不打仗还好,一打仗,那怕一场中小型战役,就是几百万贯钱。
就象种谔所说,俺收复绥州了,只花了六七百万贯钱,但这仅是明面支出,牺牲受伤战士后面的抚恤呢?当地提供的粮草呢?耽搁农耕生产呢?
况且还有其他的收入,如马价下跌,不仅能提供大匹战马武装骑兵,也等于减少了支出,还有青盐收为国有,为榷盐带来的收入,等等……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