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就回家了,对他们来说,太平军也好,清军也好,谁统治他们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剪个辫子的问题而已;还有一些苏湖商人,则完全是太平军之后来上海发展的,太平天国因为地盘小,不能自给自足从石达开安庆改制时候开始,就是鼓励贸易的,为此他们特批那些来往两地贸易的商人甚至不用剪辫子,税收上也很简便,在太平军控制区,一共设了七个税关,但只需要缴一次税,其他关口就可以凭借路条畅通无阻。最后是那些即不能接受剪辫子,或者对太平天国有偏见,或者有亲人死于太平军之手而水火不容的一群商人,他们就始终留在上海。
对这最后一种商人来说,太平天国毁了他们的故乡,现在又逼近他们的避难所,他是最绝望的一群人,大肆抛弃产业逃离上海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宁波商帮和徽州等地的茶叶商帮中,宁波人较为洒脱,宁波现在被大明管理,管理方式较为宽松,他们向来自由来去宁沪两地,宁波也是近在咫尺回宁波也不是背井离乡,因此尽管担心太平军攻占上海导致损失,他们也在抛售产业,但倒不至于太绝望。
反倒是徽州等地的茶叶商帮,他们最是无动于衷,甚至隐隐有些期待,因为此时还能来往两地贩卖茶叶的,大都是已经归顺了太平军的商人,太平军来了,基本行不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意。
此时最为超然的,就数大明的商人了,在安全上,他们跟洋人一样,可以依仗大明驻上海领事,在心理上,他们虽然没有归附太平天国,但是大明跟太平天国这几年关系密切,他们在上海做生意,最大的贸易对象就是太平天国统治区,所以他们最不担心。
而且领事馆已经通过在上海的广东会馆将安抚的消息通知到了大小商人,要在上海的大明百姓不用恐慌,大明朝廷会想办法保护他们的利益。
结果在这个恐慌的时刻,大明商人不但没有抛售他们的产业,反而有一些大胆的在低价接收别的商帮的资产,打算发一笔战争财。外滩逃往香港的洋人卖资产他们收,苏湖商人南下宁波、上海或者大明的商人抛售的土地、商铺他们也收,但收的最多的还是租界之外,上海县城内外的大量土地,尤其是城墙之外,所有人都认为仗一打起来,这里肯定首当其冲,所以原先在城外圈地盖房子、盖商铺,甚至盖码头的商人,此时抛售起来最为汹涌。尽管知道这些地方可能会遭遇战火,但是还是有大明商人愿意出手,因为很多房子、商铺已经卖的比地价都还要便宜了,就算是打成了废墟,他们将来光是把地占上也赔不了。
这些大明商人之所以敢在这个时候还做这种事,就是因为他们有恃无恐,他们相信,仗打完后,不管是太平天国赢了,还是满清和洋人赢了,对他们来说都不会有损失,满清官府不敢找他们麻烦,太平天国那边有大明朝廷替他们出头,所以只要他们拿到了地契,这些地就是他们的,不管谁来了,他们都有保障,可是三大商帮和洋人就没有他们超然了,他们没人肯定战争的结果,不敢保证太平天国来了,还能不能保住他们的资产。
大明商人用他们这种超然的中立地位来获取利益,本也无可厚非,可是一些连小民都不放过的搜刮行为,就显得有些令人发指了。见到富商、地主逃亡,大批上海市民也盲目的跟风,对商人来说,不过损失一点金钱罢了,这些小市民可是真的变卖家产,结果一户户、一家家的小地产也变成了大明商人的囊中之物,这就有些发国难财的嫌疑了。
大明领事馆在这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信誓旦旦的向来跟他们打探消息的商贾们保证,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失,这才给了一些大明富商胆量,否则恐怕他们也早就跑了,当然不相信政府的也有,一部分大明商人见到战乱降至早早逃跑了,虽然没有卖掉铺子,但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