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负责,同时湘军的存在,也是对明清和平的最大阻碍,因此必须解散湘军。
前两条各国都表示了支持,这是符合国际法原则的,但是第三条他们坚持不肯同意。四国公使同时反对,他们不可能接受大明控制满清的所有重要口岸城市,哪怕大明真的有能力提高这些城市的管理水平,他们也绝对不能接受,他们不能留下被大明控制满清市场的任何隐忧。
而最后一条,清廷自己都不能答应,不敢答应,其实也无法答应,因为他们做不到。他们即不敢解散现在依为柱石的湘军,现在解散湘军等于自寻死路,明军尚且不提,光是被湘军压制在江南一带的太平军一旦失去湘军的压制,会对清王朝造成什么样的打击,清廷上下都不敢想象,当然清廷也没有能力解散湘军,湘军不是他们说解散就能解散的,如果朕是这样,他们也就不用处心积虑的给湘军找掣肘,不会扶持左宗棠和李鸿章来制衡曾国藩了。
除了最后一条,其他条款清廷反倒愿意接受,尽管那些条款看起来,比英法联军签订的条约要苛刻的多,可清廷此时对大明的忌惮也远胜洋人,因为他们很早就有一个洋人只求利益的概念,而对大明,他们则完全没有安全感,他们不敢确定,甚至不敢相信大明也跟洋人一样是为了钱来的,他们生怕大明是来跟他们争天下的,那么将大明的军队留在北亰,就实在是太不让人放心了。
因为对大明更加顾虑,因此才愿意出让更多的利益,只求大明像英法联军一样,可以拿钱走人。
这时候奕欣都想咬牙同意,反而是洋人们不同意了,这时候奕欣耻辱的感觉到,清廷似乎成了洋人手里的某种工具,可以随意的拿捏和摆布,他深切感受到了一种傀儡的味道。
朱敬伦其实没想过真的能接收所有口岸城市,洋人绝对不会接受,而且他相信英法,尤其是英国是真的敢跟大明开战的,英国人保护自己利益的意志绝对不能小瞧,别说大明了,就是强大的沙皇俄国,每一次跟奥斯曼帝国开战,无论取得多么大的军事优势,只要向博斯普鲁斯海峡迈进一步,英国的军舰一定开过去,沙皇一定会认怂。
在欧洲大陆上,更是不乏这样的前车之鉴,无论哪个势力想要破坏英国的大陆平衡政策,哪怕强大如拿破仑,英国也会不遗余力的对抗下去。朱敬伦可不想惹麻烦,之所以提出这些苛刻的条件,完全是为让步做准备的。
所以最后大明谈判代表徐荣村提出了新的方案,不再要求控制清廷已经开放的上海等口岸,转而要求清廷开放新的港口,但这些港口必须交给大明管辖,第一个港口是北边的秦皇岛,徐荣村还要求满清同意大明修建一条从秦皇岛通向山西的铁路;第二个港口是山东南部的青岛,同样要求修建一条通往河南的铁路;第三个港口是大连,要求拥有一条通过大连直达北方直到俄国边境的铁路。
开放新的口岸,洋人乐见其成,只是对大明控制这些口岸有些担忧,他们自己多次沟通,互相之间态度都很不一致。跟大明的谈判就更加难以达成一直了,经过漫长的谈判,互相不断的摸底,才在过年之前达成了协议。
英法有条件的接受了大明管理青岛等口岸的要求,但是不承认这些口岸是大明领土,大明做出妥协,认可大明只是帮清廷代管这些土地,但其土地范围内产生的税收作为管理成本不需要交由清廷。英国人还强烈的要求这些口岸的海关,依然要交由英国人管理的税务司统一管理,产生的关税会递解到总税务司进行核算,大明无权干涉。
总体来说,大明得到了这些港口城市的实际管辖权,至于关税问题,当年俄国人割让了旅顺、大连作为殖民地,德国人割让了青岛,可是这几个地方的海关,依然是英国人在管理,产生的税收依然由英国人交给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