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撤离,继承蒙古大汗职位的忽必烈,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稳定内部,彻底剿灭阿不里哥的叛乱,这个时候,维持外部的平稳就显得很重要了。
换位思考,吴邵刚面临如此的局面,同样会派人前往南宋,稳住南宋朝廷。
不过吴邵刚也清楚,南宋朝廷根本没有进攻江北、收复失地的打算和雄心,能够稳住目前的局势,就求之不得。
至于说忽必烈派遣使者前来商议的事宜,吴邵刚隐隐有些印象,去年他曾经听闻,右丞相、枢密使贾似道曾经派遣人与忽必烈接触,双方有过商议,至于说商议的内容是什么,外界压根是不知道的。
贾似道因为鄂州作战取胜、迫使蒙古鞑子撤兵的事宜,得到了皇上的赞许和朝中的敬仰,权势日盛,这也成为贾似道排挤左丞相吴潜、独揽朝中大权的依仗。
吴邵刚对南宋的历史不是特别的熟悉,但是凭着他对历史的判断,压根不会相信蒙古大军是因为战败才撤离的。
看样子李庭芝也有这样的判断。
“吴副将,若是蒙古鞑子派遣使者前来商议,你认为当如此处置。”
李庭芝的问题终于抛出来了。
吴邵刚也做好了回答的准备,这个问题在他的预料之中。
李庭芝能够询问他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试探,另外一方面就是不一般的信任。
“李大人,属下认为,蒙古大汗忽必烈派遣使者前来,朝廷接待就是了,趁此机会朝廷可以提出要求,谋得江北部分的地方。。。”
李庭芝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对吴邵刚如此的回答,好像有些失望。
“吴副将,我已经说过了,蒙古大军的实力并未遭受到损失,此时此刻发动进攻,未必能够获胜,相反可能危及到鄂州、庐州以及建康等地。”
“属下与大人的看法不一样,该来的总是要来的,战机稍纵即逝,此时蒙古内部陷入到内斗之中,抓住这个机会进攻,收复部分的失地,是最佳之选择,就算是我们不打算发动进攻,等到忽必烈稳定了内部的局势,同样会对我江南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你说的有道理,不过进攻江北的提议,得不到朝廷的准许,毕竟朝廷与蒙古大汗忽必烈之间,是有着协议的。”
吴邵刚的脸上闪现了一丝的笑容,他隐隐明白了一些。
“协议只是暂时的,在属下看来,协议保护的只是弱者,乃是强者的权宜之计,试想一下,去年蒙古鞑子的进攻,若不是蒙古大汗蒙哥阵亡,不是蒙古内部出现纷争,蒙古大汗之位不确定,忽必烈会轻易的撤离吗,凭着其麾下的大军,攻陷鄂州是迟早的事宜,现如今忽必烈稳定了内部,继承了蒙古大汗之职位,怕是不长时间就会发动再次的进攻,到了那个时候,什么协议都没有作用了。”
吴邵刚说出这番话,李庭芝的脸色终于有些变化了。
踌躇了一会,李庭芝再次开口。
“吴副将,你说的很有道理,蒙古鞑子下一次的进攻,迟早都是要来的,此事我会向朝廷禀报的,不过今日还是说说蒙古使团的事宜,你说向蒙古使团提出收回部分江北失地之要求,怕是不妥,如此做很有可能激怒忽必烈,导致其不顾一切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朝廷尚未做好准备,届时又是生灵涂炭。。。”
李庭芝的踌躇,脸上犹豫的神情,吴邵刚全部看在眼里。
吴邵刚决定豁出去了,做出大胆的判断。
“大人的意思,属下明白了,属下此番前来,怕是针对蒙古使团的,属下大胆揣测,去年朝廷与蒙古商议之意见,不是那么好,这里面可能有屈服蒙古鞑子的意思,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