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科学期刊发布后。
一传十十传百之下,瞬间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人们的既定印象里。
往往只有《Nature》、《Science》、《Cell》等顶级期刊,才会刊登重磅级的科研成果。而《桃花》科学期刊和名下的一系列子刊,却打破了这个约定俗成。
《桃花·数学》、《桃花·医学》、《桃花·化学》、《桃花·物理》、《桃花·计算机》等子刊,每篇论文的质量,都达到“CNS”论文的级别。
在夏国,发表一篇CNS(即Cell、Nature、Science论文),是什么概念?本科期间,能发表CNS论文,意味着是超级学霸,天之骄子。
硕士期间,能发表CNS论文,意味着是导师的亲儿子,学校门面之一。
博士期间,能发表CNS论文,意味着可以轻松去国外名校深造。
留校任教期间,能发表CNS论文,意味着可以提升职称,申请到大量科研经费。
此外,发表CNS论文,不光能提升个人学术声誉,还能得到大量现金奖励。
而桃花学子,却把这些本可以让他们扬名立万的顶刊论文,发表在学校出版社名下的学术期刊上。这种不为名利所动的行为,着实出人意料!
值得一提的是。
《桃花》科学期刊主刊上面发表的论文,质量高的可怕!
期刊上发表的20篇论文。
每一篇单独拿出来,都堪称全球十大科技突破!
举个简单的例子。
桃花大学物理学院大一学生白云飞,发表论文《单层石墨烯的制备分离,世界首个二维材料!》。这篇论文里。
白云飞另辟蹊径,制备分离出单层石墨烯,让科学界公认只存在于理论中的单层石墨烯,首度问世。回首过去。
1859年,本杰明·柯林斯·布罗迪,发现了热还原氧化石墨的高度层状结构。
1916年,通过粉末衍射的相关方法,石墨的结构得到解决。
1918年,科尔施特尔和海恩尼,对其进行详细研究,描述了氧化石墨纸的性能。
1924年,通过单晶衍射的办法,确定石墨的结构。
1947年,华莱士探索石墨烯理论,并以此作为理解三维石墨电子性质的起点。
1961年,H. P. Boehm等人,用水合肼等还原剂还原氧化石墨烯,得到了还原氧化石墨薄片,并用X射线衍射证明他们获得的是单层石墨。
1987年,穆拉斯,首次使用“Grapene”,来命名石墨烯。
1999年,Rodney S Ruoff等人,用氧等离子体刻蚀其表面得到形成一定形状的小“石墨岛”,再用原子力显微镜探针进行精确操控、剥离出单层的石墨烯,但由于实验方法与技术缺陷,他们并未如愿以偿。2002年,桃花大学的大一学生白云飞,首次制备分离出单层石墨烯!
他的科研成果,往小了说。
以后全球石墨烯领域的物理学家,都能效仿白云飞,用这种方法制备分离出单层石墨烯,研究石墨烯的种种特性,从而疯狂发表顶刊论文。
因为白云飞在论文里提到。
石墨烯的内部碳原子排列,遵循石墨单原子层的pP杂化轨道成键规则。
这种独特的成键方式,赋予了石墨烯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也就是说。
石墨烯的力学特性,可以衍生出强度、韧性、弹性、塑性、硬度等领域的论文。
石墨烯电子效应、热性能、光学特性、化学性质、生物相容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导电性、透光性、导电率等诸多领域,都可以衍生出海量高质量论文。
只要愿意深入研究。
光是石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