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去帮忙,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这里太多的不确定性,所以,舒栎就不跟着去浪费时间和精力跑那么个来回而第二次雷蒙过来请动舒栎,舒栎二话不说能够答应,就是因为舒栎注意到这里面存在着水锤效应,就抓住了线索。因为水锤效应可以直接联系到小镇广场地下的供水系统管道。而如果供水系统里面能传出持续引起高频声响的,排除有机械装置持续工作的可能性,那就是有人在反复敲击管道。
这个敲击管道的过程可能是有目的性的,也可能是附带的。这对舒栎来说,并不是重点。
重点是这个结论是能够被证实的。
一个是,半夜突然出现水锤效应,且第二天还能持续正常供水的情况。水锤效应造成的动静只有一次。
这是合乎现实的,因为水锤效应本身是不可能连续产生高频噪音,它的特点就是一触即发,没有后续过多的余音。
另一个是,孩子们啼哭比往常时间增长,甚至听到铃铛之类的声音。这也就是说,引起共鸣的物件或者事件仍存在,并且是在西缅神父移钟的那天晚上,始作俑者还额外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这都在证明广场地下通道里面有人。
至于他们会突然做这个增加工作量的决定,肯定不是因为突然心情好,所以半夜起来多做点事情。
要么是心理因素造成的,类似“怕被发现,所以想尽快完成"的紧张情绪;要么就是客观条件造成的,比如说临时要出远门,不能继续完成。从客观条件上来看,现在抓住罪魁祸首就是最好的时机。既不会让他们躲起来,躲过风口浪尖,也不会让他们逃掉,逃到天涯海角。这才是舒栎动身的根本原因。
这些可以一瞬间想通,但是要和雷蒙、芬尼安每条都讲清楚,还要解释物理现象、犯罪心理,幼儿大脑发育等知识,就要费很多口舌了。尤其是要解释恶魔为什么不会在这个案子里面出现,对舒栎来说,是最难的部分。不管怎么样,到镇里之后,舒栎已经开始做心理侧写。而西缅神父以及收集过来的信息可知,最近小镇也没有外来访客,也没有其他大事件会发生,所以很快地,在舒栎脑海里面,罪魁祸首的心理侧画清晰可见一一
至少是两名行动者。
因为没有人能像是机器一样连续不停地在一个小时里面做工,起码是有轮流休息。更别说,还能持续做三个小时。
他们只会固定在晚上12点的时候,去广场下面的供水管道,也并不多花时间在上面,这说明他们做事是有计划的,不草率冲动,也不轻易冒进。此外,他们在小镇里面有非常稳定的生活状态,不能在白天消失。犯人A是负责计划的掌控者角色。
年龄35~40岁之间,没有结婚,或者是妻子早逝,没有孩子,并没有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在小镇里面,犯人1拥有比较好的名声,留给人比较亲切可靠的印象,平常是教师或者是店主。他平时喜欢穿深色调的衣服,如灰色、暖棕色或者深蓝色,会有给自己搭配衣着配饰的习惯。此外,他喜欢按照自己的计划走,随身会带着钟表皮带或者怀表,对细节很执着。
犯人B相比于犯人A,是属于偏向依附型的角色。年龄在25~30岁左右,外貌会比实际年龄更显老态,没有结婚对象,没有孩子,父母早逝。做事比较拘谨。他存在感比较弱,容易被忽视,也不爱主动和人交流,从事的工作也是不用和别人多交流,只需要埋头苦干的活,类似铁匠或者木工。他衣着比较随意,衣服松垮或者褪色是常态,鞋子破了也常年不换。绘制出心理画像之后,再落实于一个小镇就非常容易了。毕竞,整个小镇也就是300多个人。
舒栎以前高一的时候,在读学生就有一千两百名学生。更不用说,背景信息都给着重圈点出来了。此外,目前接触的人里面都基本还是挺容易被诈,容易自爆的,
这如果想要把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