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第二十五章
今日朝堂发生了场激烈的争斗。
圣上长姐之女一一安阳郡主看上了大理寺卿杨泓,欲下嫁与之同修百年之好。惠安帝的长姐,那是圣上都敬仰的存在。她当年嫁扬州刺史为妻,在圣上起兵,天下文人口诛笔伐,脱口大骂其篡逆之狗贼时,长公主却率先响应,亲手杀死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夫婿,将李氏大军引入扬州。可以说,李氏大军打着“清君侧"旗号踏入中原,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大程度上有赖长公主的功劳。
长公主之女,堂堂安阳郡主,下嫁一个大理寺卿,怎么说都算委屈了。可人家安阳郡主喜欢,又能怎么着。
不料,谁也没想到,杨家居然毫不犹豫拒绝了此婚事,不把天家脸面放在眼里。甚至直言安阳郡主嚣张跋扈,实在难堪杨家之妇。弘农杨氏,百年大族家族繁茂,朝野上下多为杨先师提拔,门多故吏,自然有直接拒绝郡主的底气。
可是郡主是皇家人,拒绝郡主何异于直接打皇族的脸面。惠安帝大怒,一气之下命人将杨泓抓拿下狱,以听候审。
霎时,士族与皇族之间因此导火索,生生被撕开一道口子,矛盾逐渐尖锐,朝中一时间人心惶惶。
御书房。
惠安帝身子不适,正在内侍的伺候下服用汤药,不时手掌握成拳,抵在嘴边咳几声,看样子是被气狠了。
服用完汤药,他将眼神投向下首的太子,问道:“如今天家与士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长此以往,必定爆发冲突与动乱,太子是如何想的?”这想法早索绕在李挣脑海多时,如今终于有了良好的契机,他拱手道:“士族树大根深,如虎似豺。不止杨家,单说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些五姓七望,哪个不是雄踞一方的百年大族?更有甚者,地方百姓只知士族,不识圣人。长此以往,必定危及江山社稷"。“是啊,朕也甚是忧心”,惠安帝用茶盖轻轻翻着茶碗,面带忧虑。想他陇西李氏不也是世家其中的一支吗,最后成功坐上帝位成了那万人之尊,世家的权势地位如何,他一清二楚。
也正是如此清楚,他才担心日后其他世家效仿。毕竟,君王有道还是无道,全在叛乱者的言语之间。
惠安帝觉得此事越发棘手起来。
“陛下,儿臣倒有一计”。他声音依旧沉着冷静,但圣上不难听出他话里蕴含的底气。
微微侧了身子,饶有趣味:“哦?挣儿说说看”。“世家子弟垄断科举制度日久,朝廷擢拔上来的都是锦绣膏梁、不思进取之辈。若想逐步瓦解士族,首要之策,必须还以科举制度公平公正,提拔寒门子弟,为我社稷所用”。
“可,他们若闹起来,该当如何?”
李豫嗤笑,“此事本就上不得台面,我大晋律法明文规定,科举的目的是选贤举能唯才是用,前朝偏袒士族遗留下来的陋习,早该摒弃。一来士族阶层好脸面,二来国法森严,容不得他们置喙"。闹一闹总会有的,只是世家到底比不过寒门人多势大,这一举措惠及寒门,有他们的支持,不愁办不下去。
“另外,世家大族雄踞一方实力不可小觑,愈发猖獗。有些行商不纳税,地方官员行事都得询问士族意见方可做决定。兼之随意殴打百姓,出了事便让人冒名顶罪。诸如种种,罄竹难书。
“儿臣以为,应该提高士族的关税,限制他们经商贸易往来,将此权牢牢掌握在中/央手中,没了钱,他们也就是秋后的蚂蚱,蹦鞑不了几天了”。惠安帝思索良久,觉得此计可行,吩咐太子着手去办。一般新君册立,朝廷都会开恩科,前几年朝局尚不安稳便推延至今。如今提出来,刚好给寒门子弟进官为爵的机会。
看着太子意气风发,侃侃而谈有理有据,如一颗旭日朝阳在大晋上空冉冉升起,带着泽被万民的光辉瑞气,李固感叹一声,“还是年轻好啊”。他已垂垂老矣,身子眼看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