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其他类型 > 一篇女扮男装科举文 > 天下学子の怨恨

天下学子の怨恨(1 / 3)

第120章天下学子の怨恨

得到九哥的赞许,陆寰简直容光焕发,昂然道:“这当不得什么!我既要给九哥当大管家,这就是我应该考虑到的。”陆安含笑看他:“那这几份调查,我就收下了。”陆寰差点跳了起来,只是在陆安的注视下,缓缓露出矜持地笑容,避免自己显得不够稳重。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一”屋外,墙的另一面突传来踏歌声,不知是哪家歌姬还是女郎,音域辽阔,将这首宛转悠扬的《望海潮》硬是唱出了波澜壮阔,辉煌壮丽的感觉。屋外人边行边唱,一派风流潇洒。

屋内人慢慢静下来,侧耳倾听,只觉胸中郁气一舒而空。词本身就是一首首曲子,供人传唱。而在大薪,上到士大夫,下到平民百姓,都爱高歌。或是在众人聚会时引吭高歌,或是在登高踏青时放声欢唱,像这种边行边唱,也非罕见之态。

陆安听着对方唱《望海潮》,却是想到了苏东坡一则趣事,几要忍不住笑出声来。

苏东坡的词极受推崇的同时,也多得宋人诟病。尤其是李清照,点名批评苏东坡的词“不协音律”,说苏东坡不会写词,写的是变形的诗。东坡会随便用词牌名。比如《念奴娇》这个词牌名,来自唐天宝年间一位名为“念奴"的歌妓,以此词牌名作词,应当是柔媚香软之曲。但他上来就是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么说不好理解宋人崩溃的点在哪里。大概就是苏轼这个行为在宋人眼里相当于有人拿”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喵”的曲调,填了“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的歌词,实在是……世风日下!成何体统!伤风败俗!…那真怪不得李清照喷他了,当时的宋朝正统文人基本都受不了这个打击。

一一不过鉴于苏轼是大文豪,在后世人眼里,这事分明是东坡对宋词的革新,没有任何不成体统的地方。

慢慢的,歌声停了,或许是唱歌的女郎遇到了别的事情。陆安等人便继续做着自己的事。

宅子新聘的门房却走进来,向陆安禀告:“郎君,门外有位夫人,自言是尚书左仆射黄远柔之妻,前来拜会九郎君。”这不就巧了吗?刚看完人家丈夫的政治倾向文章,这家夫人就来了。那一瞬间,陆安怀疑起了这人是不是知道了什么,特意过来探听情况的。“请进。"陆安这么说。不一会儿,门外就传来了两道轻轻的脚步声。尚书左仆射之妻行了进来,自言自己姓赵名伯陵,来此是想求陆安一份字帖。《三字经》太长了,她想求《望海潮》。

陆安了然:原来方才纵声高歌的侠女,竟是这位赵夫人。既然对方开门见山道明来意,陆安也正好没有其他事,便叫人铺好文房四宝,提笔,蘸墨,落纸。

赵伯陵立刻全神贯注地看了起来。

九郎君右手握着笔杆,左手优雅地轻提袖子,笔走龙蛇,挥洒自如,《望海潮》一百零七个字一气呵成,停笔之时,空中犹留墨香。“好了。"陆安把字帖递给赵伯陵。

赵伯陵充耳不闻,只是失神看着字帖上的字。比起写《三字经》的时候,陆九思的字又进步了。那字灼灼夺目,仿佛要把目视之人身体里的血液燃烧殆尽。

赵伯陵就感觉自己的身体仿佛在燃烧,她神情恍惚着,呢喃道:“起笔多用藏锋,落笔不折而用转,左右顾盼,韵自天成,如出水芙蓉般亭亭玉立,多力而丰筋……这笔字……这笔字……

窗扇摇曳,日光若金水,流淌在墨字上,看得赵伯陵一时痴然。赵伯陵感谢了陆安,拿到字帖飘然回家后,立刻下请帖给各家夫人,说是要开一个赏字会。

夫人们如约而至,本来只当这次赏字会是一个噱头,只是姐妹间找个理由聚一聚,但当赵伯陵将字帖拿出来,递给她们传阅时,席间一时抽气声四起,这字帖给姐妹们的动作也轻

最新小说: 穿越成农家妇,带三娃囤粮登巅峰 稻荷崎经理每天都想爬墙 被弃侯门主母?二嫁辅国公杀疯了 朕的爱妃总想拔剑 不要爱上危险男主 苏秘书要辞职[日久生情] 我的女徒弟不可能是男主 重生悍卒:从强制发老婆开始 公主命[娱乐圈] 谁让他塌房的!又骚又强还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