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民共贵(1 / 3)

第98章君民共贵

儒家历来就不介意谈论君贵民贵,还有“民贵而君轻”这样的言语,陆安拿出这个议题并非出格。

学生们也很踊跃发表言论。

第一个起身发言的人,瞧那衣着举止,又是一位高贵门第。他开口便道:“自是王尊君贵。”

“君之贵,乃九五至尊,乃君父,乃君主,乃牧守天下,为民做主。”“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有国君方能治理国家,立法制律。且自古以来,法律只用来约束臣民,于君王而言,君王口衔天宪,朕即国家,其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小民无声,或是无有思想,或是为人代表,然,君代表了人民,代表了政权,其所代表之思,究竟是人民之思,还是君王之思?既是君王之思,民又去了何方?民已被代表,又谈何其贵?”

这个学生的发言倒是有趣。

他对君贵的论据支撑,就是君能为民做主。这个为民做主看似是好词,实际上,问问百姓自己,是想要“君王为民做主”,还是想要“百姓自己当家做主",就知道“为民做主"四个字,究竟哪里失权,哪里体现了君贵民轻。

而他又进一步提出疑问:君王为什么能为民做主。因为法律就是他定的。而正因是君王定的法律,所以法律也约束不到君王。当君王为民做主时,君就代表了民,民都已经被代表了,又说什么“民为贵"呢。

这实在是很犀利又很剖析现实的一段话,陆安眼角余光都能看到周围绝大部分人脸上表情都变得奇怪了起来。

于是,当此人话音刚落时,座中便有一白发苍苍的老者站起来反驳他。“民之贵,不在身份与权力,而在其为国家基石,为天下太平。民动则天下不安,江山不稳,江山不稳时,君又有何贵?”“民之声,在乱世,在那商灭夏、周灭商的民众怨声载道之中;在那春秋战国,诸国争霸,却时有国君因虐待国民,反遭国民暴动,赶出王宫的呼喝声之中;在那秦汉交替约法三章时,关中民喜迎沛公的浪潮之中……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此便是民之声。”“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民之贵,通天!”不少人听到这几段时,大喝一声:“好!”如今儒家思想已成主流,而儒家思想中,其实民贵君轻,天从民欲,得民为君才是正道。儒学对人的煽动力感染力不容小觑,它既从人本身出发告诉你要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又从人的欲望出发,告诉你该如何拯救弱小,如何斥责权贵--一旦干了这两件事,人就能在其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愉悦。所以,一众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学子听老者的话,自然会听得更加心潮澎湃,更加打心里认同。

但此前的年轻学子,却仍是不服。

他神色颇为认真地说:“若得民心者便能得天下,那为何汉高祖还需兵定三秦?为何黄巾起义,天下九州响应者八州,最终还是消亡?那汉昭烈帝携民波江,莫非不得民心?魏蜀吴鼎立时,东吴民间生儿不养,父母杀之;曹魏屠城法令赫赫有名;独蜀汉国富刑清,得敌国称赞葛亮之治,那为何最终胜者非蜀汉也?又为何三国之中,是最不得民心的东吴最后灭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实乃当世最大谎言!”这话怎么也不能说错……

但是也不能说它对。

陆安心里已经有了想法,但她还想看看别人怎么说。在众学生的目光中,他们的先生沉稳地坐在那儿,没有对任何人投去赞许的目光,也没有表露出任何不适感。他们很想知道先生究竞支持哪一方,但他们也确实看不出来。

看来想投先生所好是不行了。

他们只能又看回辩论中心,听其他人的想法一一他们的老年同学的确有想法:“竖子!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葛公爱民,却不知葛公去后,后主治下,蜀汉已是'经其野民皆菜色’,魏蜀吴三国都好不到哪里去。晋得天下,不论其后期如何,至少太康时

最新小说: 夜风轻轻绕 魔法少女不会被捕 网游:我的兄弟是重生大佬! 乡村神医好快活 快穿:我,黑心莲,专治白眼狼 全球贬值!我靠百亿资产盘活全家 全民求生:魔法废土世界的暴徒 重生86:契约土狗,承包兴安岭 归来你退婚,我崛起你怎么后悔了? 霍格沃茨:我都毕业了,系统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