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礼一条生路。但他同时扬言,旁人若是向陈氏一族寻仇,他一概不管。
他姓谢,不是陈家人。
纵有局外人指责武安侯不忠不孝,但这等闲言碎语何必在乎。
顾宁熙默默良久:“那谢夫人呢?”
“等武安侯府收整完毕,怀澄会将她接入京都团圆。”
年少时所托非人,这些年既已认清了枕边人的真面目,谢夫人自然不会再为陈礼伤心半分。
这段故事听得人郁气消散,顾宁熙垂眸,由衷道:“真好。”
……
月色昏黄,吟岚替顾宁熙掌着灯,笑着道:“大人怎么将这些东西都翻出来了?”
库房一角的木箱内堆满了顾宁熙的“宝贝”,都是她这几年从工部营缮司带回来的木料铜料。
其中不乏难得一见的名贵木材,因是边角料,只能雕些小巧摆件,故而要价不高。
顾宁熙偶有看得上眼的,便会费些心思收回来。林林总总得了这些,近一年因开源节流,已经许久不曾添置。
她交代吟岚将灯点得亮些,在光下细细对比木料成色。
她笑了笑:“我想看看能不能帮上忙罢了。”
……
风和日暖,昭王府的扩建工事一切顺遂。午后在昭王府书房品茗时,顾宁熙稍稍提了两句。
朝廷六部已经述完,今日谈到科举。本朝科举沿袭前代旧例,又多有革新。自太子殿下入朝参政以来,便不遗余力推行科举制度,纳天下有才学之士入朝中。
顾宁熙亦是科举出身,道:“如今朝中科举分四项,想来殿下也知晓,便是明经、明法、明字、明算四科。后三科依次考法令、数学与书学,因内容较专,应考的士子不多。最受士子青睐的当属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与时务策问。”
陆憬听他说得中规中矩,道:“你觉得明经科如何?”
顾宁熙一五一十道:“只要背熟了儒家经典,通晓文意,再多读几篇策问,中第不算太难。”
一般十人里就可以中一人,明经一年一考,去年就考中了一百三十二人。
她语气的轻松自己都未察觉,陆憬笑了笑:“听闻眼下,朝中兴起行卷之风?”
这话是昭王主动提起,顾宁熙点头。所谓行卷,便是考生提前带着自己的诗赋文章拜访朝中权贵与官员,以期在接下来的科举中占得先机。
无需多言,官宦子弟当然更有门路些。平民百姓若非商户也有资格参加科考,这一项上却难免落后。
太子殿下纵有心提拔寒门士子,但终归要照拂朝中官员。行卷的风气愈演愈烈,已成为士子间心照不宣之事。
陆憬一笑,皇兄惯来是这般周全的性子。
顾宁熙不便多言,只委婉接了一句:“或许日后,科考的风气会改改吧。”
她话说得无心,但转念一想,日后登上帝位的人选是谁尤未可知,这话已经不知不觉牵涉到党争。
她顿了顿,抬眸看向主位上的人,与他目光相接。若是她的梦境为真,太子被废,那么……
双鱼瓶好生地安置在书案一角,瓷质温润细腻,和博古架上的白玉如意相呼应。陛下虽下旨新修昭王府,但多是扩充外围景致,内院与书房这一带并不曾插手。
顾宁熙有意转开话题,道:“不过行卷也并非无所不能,总有扶不起的阿斗。”
虽说没有指名道姓,但陆憬一瞬便知道他说的是何人,微微一笑。
他又道:“总盯着多宝架做什么?”
顾宁熙心中一凛,面上如常:“臣是在想,花苑中新修建的那几座楼阁应当如何布置?”她道,“不知殿下有何偏好?”
陆憬倒不甚在意:“得空时你去库房看看,选些合适的便是。”
“是。”顾宁熙垂首。
……
昭王府的库房在王府北侧,扩建了一倍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