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地之间的灵气是无所不在。修者们每一吸一纳,所得灵气也是无比充足的。在此间界中,修练者自然能通过炼化天地灵气为己用,这样就能步步晋升,最终晋升到合体期。再有一个际遇,一点遇合,一丝领悟自然就可以得道飞升,继而成仙了。
大道可期时,再看《大自在功》功法所采用的这些小手段,就显得如此可笑和愚蠢而无用了。
灵气本就无处不在,还需要“筑穴藏气”吗?
这里的修者世代受灵气滋养,还用得着“养精化神”吗?
“顺之为人、逆之为仙”,一个修者不能一意精进,反而想要回到幼时的灵脉畅通境界,却又那里能求得大道?就算某修者能顺利的返回幼时状态,并一直保持幼儿的状态,长寿故然可期,可指望以之修练成仙,那也只能是缘木求鱼罢了。
自来到此间界后,方天也不是没有回想起过他自创的《大自在功》。
这门功法虽然看起来没有差错的地方,可如果真的照此修练下去,进境就会很慢了。《大自在功》在细微处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修练它或许修练其它功法的修练者达到元婴期了,而练《大自在功》的修者都不一定能筑基有成。当年在多方思索《大自在功》功法后,方天最不明白的地方就在于,为什么在那个世界中的功法,与此间界的会截然不同。这还不算,连修真的理念也有相悖离的地方。
等到进入“空、无”符文空间后,方天再一次回想《大自在功》功法后,才有些恍然大悟的感觉。
此间界与另一个世界之最大的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在一个另一个世界里,练功是以“筑穴藏气”法门为主要手段。
“筑穴藏气”法门其所谓的“顺之为人、逆之为仙”,讲究的也是去保持“人生而有之的一丝灵气,使之不昧不亡。”因为生之灵气不昧不亡,从而身体也不会失却灵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存而不弃,最终达到长寿的目的。
而此间界则不同,此间界讲究功法一意精进,要求不断的炼化精纯所有的灵力,让境界稳步的上升,最终得以飞升成仙。
两个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目的,正是这个原因才让方天进入了一个误区,他一直认为《大自在功》本身就是自己的过往的一个笑柄而已。可进入到符文空间后,方天再次回想起来“筑穴藏气”法门,他就发现了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何在了。
当初之所以不能修练,是因为灵气稀薄至极矣。即使是在灵山名川处,也几乎是无法找到的那怕一丝灵气,就更不要谈及要将灵气吸纳入体内的想法。进而九转功成提升境界,也是妄想。人是生而有灵的,只是平时的一举一动就会将人生而带来的灵气发散于天地之间去,如何有办法聚集灵气?又更如何能谈到精进二字?所以前人们想到的办法,就只有一个“藏”字可资利用。而此界则又完全不同,此处灵气极为充足,修至元婴中期以前,因为天地灵气极为浓郁,修者能轻易的将灵气吸入体内却不会有散去之忧。也就不必去“藏”了,“筑穴藏气”法门就是修练至元婴顶期与合体期才需要去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除非真正的修到了合体期,才会遇到灵气不足,无法更进一步的麻烦,此界中练至合体期的又有几人?而且又有谁能总结出这种完全不实用的《大自在功》功法?所以才有自来此界以来,方天一直以为这“藏”字,终究只是一个笑话的错误想法。如今方天不经意地回思起来,这门功法却是他唯一保命的法子。《大自在功》与它的一些功法理念的形成,不也正是因为没有灵气存在吗?
方天仔细的回忆着自创功法《大自在功》功法,并将在此界中,自己修练的数种功法也一齐结合在了《大自在功》之中。
因为两种不同理念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