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局与南锣鼓巷分局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位置,不然梁文贺就顺路寄信了。
邮局独占一个大院,门前有个小广场,专门用来放邮局的自行车。
每辆自行车上都有钢印,相当于车牌号码,加上是公家的,无人敢偷,平日里也不上锁。
梁文贺跟送录取通知书的邮差大哥打招呼,昨日刚照面,今日就假装不认识,说不过去。
“梁文贺,邮局里有你的信。”邮差大哥热心肠。
“邮差大哥,今儿又送哪儿?”梁文贺点头反问。
“嘿嘿,继续送录取通知书。”邮差大哥骑上自行车。
梁文贺像个小孩一样,半跑推车后座:“走你。”
他们的年纪相差不大,若不是没有机会,谁会放弃上大学的机会?
但在各行各业中,都有机会上大学,那就是另外一条路,通过推荐、自考。
首先得拿到推荐信,接着才能去参加考试,基本上能及格就会有大学录取。
然而,他们就吃亏在没有多余的时间复习,白天经过繁重的劳累,晚上熬油点灯,第二天还要上班。
无论是谁,也经不住这么铁打的日子。
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看来,这不是一句空话。
梁文贺踏上台阶,走到门口处,易中海从里边走了出来。
距离太近,两人目光相对,易中海本想躲闪,自知躲不过去,先开口道:“文贺,你录完口供啦?怎么来邮局了。”
“一大爷,我来寄信。”
他从来没听说过易中海有亲戚,事出反常必有妖:“你也来寄信?”
易中海顾左右而言他:“没有,我就是瞎逛逛。”
谁会瞎逛到邮局来?鬼才信!
梁文贺不跟易中海扯皮,径直走到寄信处,拿出户口本登记。
寄信、取信都得实名认证,否则丢信、冒领,邮局要担责任。
邮局也想出办法:表格。
邮局收到信件,会先在表格上登记,末尾留出空格,让收件人签收。
这么一来,谁领的,一查便知。
梁文贺交了两分钱的寄信费,转到收件处:“南锣鼓巷,梁文贺。”
在收件处工作的是个小姑娘,梁文贺跟她已经混熟了,他月月来,一年来12回,这么些年下来,有上百回了。
小姑娘姓刘,梁文贺不知道她叫啥,但听她的同事们都称她叫做刘小妹。
梁文贺忽然起了八卦心思,问道:“刘小妹,刚刚那人是来取信还是寄人。”
那人,就是易中海。
这年头,吃穿便是最大的问题,哪家哪户都没有闲钱寄信,家人们十几年不曾见面,不曾通信是常事。
只有遇到棘手的问题,需要家人帮忙,这才会不惜笔墨纸张信封。
梁文贺也就是得了大哥的好处,大哥有时会寄回多额的钱,便于梁文贺告知家中所发生的事情。
“不知道。”刘小妹在一叠信件中翻找,取了一封信,放在柜台上,同时手指敲敲签收本。
职业素养不能丢,刘小妹不能透露任何信息,除非,客户只能查自己相关的。
可她的暗示也很明显,一切尽在不言中。
梁文贺读懂了,他翻开签收本,密密麻麻写着日期、姓名、地址,头一页的日期还是一月份,地址都是相同的。
厚厚的签收本只用到了七八页,梁文贺翻到最近日期的那页,找到了自己签名的位置。
然而,梁文贺却看到一行“风马牛不相及”的信息。
何大清,南锣鼓巷86号,易中海(代领)。
信是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