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过是老师年老体迈,但是手头有些东西要查阅和记述。微臣身为弟子,不能亲侍左右,便想了这样一个法子选几个精熟经史的,好协助老师。”
“你倒是一番孝心。不过,千万注意规制。到时候莫要让御史弹劾你,我可救不了你。”李世民略带提点,倒是对于文会的详情没有再去干涉。
“陛下尽管放心便是了。这选人也是大浪淘沙,层层关卡之下,能够最后到我等面前的,定然已经非常少了。无非就是到时候围观的人多一些,实在不行,微臣就候着脸皮向陛下讨一些金吾卫使使。”
李世民顿时哭笑不得。“你倒是好胆,公器私用,也不怕我这就将你交付大理寺定罪。”
“陛下说的哪里话,到时候肯定人会很多,即便我这会儿不说,到时候金吾卫也不得不增派人手去曲江那里,以防变故。所以,还不如微臣这就讨个口信,向金吾卫大将军说一声,届时也可提前防备不是。”
“好了好了,也就你歪理多。这件事情我准了。不过,记住了,凡事都要有度。”
“陛下,趁着此事,微臣想向陛下进言几句。”罗彦见李世民应了下来,也放松了不少,当下便要把自己心中的某些想法提出来。
听着罗彦要进言,那起居舍人的耳朵都直了。罗彦这货跟在李世民身边数月,进言的事情压根就没有干过。要不是也没说过什么媚上的话,差点就让人以为这是个谀臣了。
虽然不知道罗彦将要说什么,但是记录下来,总归是没错的。
“科考之事,有诸多益处。然如今科考虽然盛行,可是依旧有诸多弊端。”
“哦,你且详细说来。”
“首先,这生员的来路就是一个问题。****经下诏开放了科考生员的资格。但是这还不够。据我所知,这些年各个州县对于贫寒士子的科考资格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开放。”
罗彦说的意思李世民明白,原本科考就是为了解决知识垄断,如今还有着诸多的限制,自然是大问题。扭头向身边的中书舍人说道:“此事你等谨记在心,加上稍后罗彦所言有理之处,一并拟成诏书,着三省施行。”
“那还有呢?”
“其次便是对科考制度的革新。”
这一句话可是让李世民非常惊异:“怎么,你觉得如今的制度还有不足?”
“不仅是有,而且是相当大的不足。先前只是说了生员来路。这会儿微臣便以生员参加科考的过程向陛下说明。”罗彦拜了一拜,说道:“首先便是这主考官的问题。国朝以来,科考七次,皆是遣一吏部考功员外郎作为主考。”
“难道,这有什么不对么?”
“考工员外郎本就是闲职,明经科还好一些,毕竟其答案皆有定数。然进士科以策论取名,士子所言之时务,岂是一考工员外郎可裁定的。故此,主考当委以三省六部之主官,谙熟国事者当之。”
对于这一条,李世民有些不置可否,反正现在选择出来的进士,并没有差劲到哪里去。
见李世民沉默不语,罗彦没有中断,而是继续说道:“其次便是这行卷。”
“哦?行卷怎么了?”
“微臣年前在这京中,偶知科考过后,行卷盛行,甚至影响到了取名。此事甚为不公,以是专门提出来,向陛下禀报。”
种种关节李世民此前并不知悉,如今听得罗彦说来,颇为好奇的同时,也觉得里头大有问题。而李世民身边的起居郎和中书舍人一干文人,此刻却惊的面如土色。
罗彦这是要捅破天的节奏啊,直接对这些弊病大动刀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