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信使找到吏部,听说是罗彦的奏疏,长孙无忌放下手头的事情,就赶往了太极宫。好在天色不晚,一路顺利进宫,不消片刻长孙无忌就找到了李世民。
“陛下,罗彦派快马传来的奏疏。怕是有什么急事。”匆匆向李世民行过礼,长孙无忌就将罗彦的两份奏疏递了上去。
听闻一个多月没有什么动静的罗彦,此时居然一下子就是两封奏疏,李世民也来了兴趣。结果内侍转交过来的奏疏,李世民开始认真看了起来。
原本以为罗彦会说什么好事情,或者是又要搞什么幺蛾子。谁想到就这第一份奏疏,李世民越看越是心惊。如果真的按照罗彦的说法,怕是这关中地区要自己头疼大半年了。
对着身边的内侍说道:“速去将三省六部的主官都叫来,还有,让户部将今年库储数目一并带上来。”说完以后,这才神色很是严峻地对着长孙无忌说道:“你也来看看。如果罗彦说的是真的,恐怕往后的日子不好过了。”
百姓遭难,国家最高的这些统治者也不轻松。天灾一个处理不好,紧接着就会产生民变。不管你在任上多么励精图治,只要老百姓一饿肚子,随时能造反。
看到李世民的神情,长孙无忌急忙将奏疏拿到手读了起来。至于李世民,则是翻开了罗彦的第二份奏疏。
虽然罗彦心里想的是非常好的,可是他的主意还是给李世民出了一个大难题。田贷啊,也不是那么好实行的。一个不好,下场就是粉身碎骨啊。李世民这个时候不由得苦笑,这罗彦,到底要怎么说他好呢。要说夸奖吧,专门给自己出难题。要说斥责,人家可都是为了大唐好。还真是罗彦一贯的作风啊。
内侍从李世民的神色上知道这件事情很是紧急。出了大殿,唤来几个侍卫,分头向三省四部跑去。至于他自己,则是亲自赶往户部。李世民交代的库储,必须要当面向户部尚书说清楚。李世民还没有在召唤大臣的时候亲自交待要带什么东西。这次特意说明,那就表示这件事情很重要。
很快的,三省六部主官全都到了李世民休憩的大殿中。示意众人坐下以后,李世民让长孙无忌将手中的奏疏交给其他几个人一一传看。而看过的人,无一不安静地思考。罗彦没有将奏疏写成一团花的习惯,纵然是这样,这份奏疏也是上千字的文章。等这几个人看完,时间已经过去半个时辰。
这段时间,该思考的都思考个差不多,李世民也不待这些人再多思考,问道:“罗彦所说,有几分可信?”
这倒不是李世民怀疑罗彦的能力怎么的。这毕竟是件大事啊,关乎往后半年朝堂政务的重心,不能不慎重。
封德彝气喘吁吁地说道:“如果各地粮价都像罗彦所说,恐怕这件事情十有八九是真的。那些商户向来奸猾,对于这种事情,远远比我等要敏感的多。如今才是五月出头,粮价就涨到四十文。赶在秋收前,恐怕要上百文。到时候,谁能买得起。”
点点头,户部尚书这个时候说道:“他所说的粮价也不假。只是长安向来米贵,这几天涨幅不大,也就四五文钱。但是换算到地方,怕是这个数字还要往上涨很多。京畿之地,鲜少有四十文一下的米了。”
户部掌管天下钱粮,对于这些消息收集的也多,所以说话很具有说服力。
只是,李世民听到这样的证实,脸色越发的不好看。
“照这个说法,这场饥荒是没法避免了。那么接下来,到底该怎么做?”处理饥荒的事情,虽然有成例在先,可是这里头还涉及到中央统筹,还有地方府库的充盈,不能一概而论。“如今库储如何,先让大家心里有个底?”李世民将目光转向户部尚书。
“去岁突厥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