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只是事实,但每个人对事实的认知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是因为得到的消息不同,有些则是因为立场。”
李孔荣一提到‘立场’张楚琨便觉得脸皮火热,他看了在座的人一眼,担心大家看出自己的立场,好在英国记者又把话题接了过去,每个人都在关注李孔荣的回答,没有人主意他。
“……,是,我觉得对不列颠而言,最坏的结果不是法国战败,而是苏德结盟。德国有先进的军工技术,苏联则有丰富的矿产和粮食,如果两国真的结盟,哪怕是战略性同盟,对欧洲也会是悲剧性的。希特勒的军队肯定会从加莱海峡登陆不列颠,只要德军踏上了英伦三岛的土地,我想皇室和白厅就只能迁都加拿大了。”李孔荣回答着皮特的问题,他发现自己又在编造德军渡海攻英论,英国人也要恐慌了。
“哦!上帝。”可怜的皮特相信李孔荣的判断,紧张中他不断的喊着上帝。“上校,我们难道没有办法挽回吗?这真是太可怕了。”
“这需要足够的政治智慧,还必须依靠英国空军和皇家海军的共同努力。”李孔荣答道,“大家都认为张伯伦首相1938年在慕尼黑和希特勒签订条约是错误的,但我有不同的看法:1938年其实是希特勒想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法国当时保证着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希特勒希望张伯伦首相不要来,但事实和他希望的相反,张伯伦首相去了慕尼黑,并且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和希特勒达成了和平条约。
那些对此严厉批评的人士选择性遗忘了1938年时英法两国的战备情况。如果战争在1938年就爆发,以之前英法两国的战备和财政对军事的拨款看,德国人会很轻易的就占领巴黎。现在德国要一直扩军备战到明年才能在某个时候击败法国,正是因为在慕尼黑签订的和平条约使英法获得了无比宝贵的一年战备时间。法国如果战败,不列颠其实也没有做好准备,我们知道英吉利海峡很窄,抗登陆作战需要强大的空军,但在1938年,英国空军并没有做好准备。基本可以这么说,张伯伦首相1938年选择和平的决定非常非常英明。”
丘吉尔死后,张伯伦的任期不知何时才会终结,李孔荣不得不看人说话,新加坡只是预演,这种表扬张伯伦首相英明神武的话他要拿到伦敦去说。
“你们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问啊。”英国人在采访本上快速速记,关楚璞和傅无闷等人只好干坐,他们不像海峡时报只有一个人,刚才没有介绍的那几个人就报馆的速记文书。
“请问,”郁达夫抢先说话,“李上校您在香港说过国民政府没有反攻的可能,但又说我们一定会胜利,我想请教您我们将怎样获得胜利?什么时候能够胜利?”
“我们的胜利当然是海军直接登陆日本攻占东京、迫使日本天皇无条件投降了。”李孔荣道。看在他是郁达夫的份上,他又说得详细了一些:“
现代战争的实质就是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规模与技术的比拼,当然也是国民经济的比拼。我们的重工业几乎为零,比如:我们不能生产身管火炮只能生产迫击炮,也不能造汽车、飞机以及坦克。另外,如果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切断后油料不能进口,那么国内现有的汽车、坦克、飞机都不能使用,这等于说国.军野战军除了携带迫击炮外,其他重武器都带不了,就是迫击炮炮弹也带不够,国内的马政不行。这等于说这是一支纯步兵师,这样的步兵师对阵日本一个甲种师团,不要说三个,就是十个也打不过。
有人会说精神必胜之类,可惜武器和人的较量在上一次大战就分出了胜负:索姆河战役一天时间英军就阵亡了一万九千余人,还有数万人受伤,这是英勇的英国陆军最悲惨的一天,因为有史以来都没有这样惨重的伤亡。德军使用的仅仅是马克沁重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