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
这就是这个时代投稿美联社和投稿单一报纸的巨大差别。
六岁的专栏漫画家!
即使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媒体人也准确地抓住了这个噱头。
至于靠不靠谱……出生证明可查,邻居朋友作证,当场创作全都不可挑剔。当年接生的医生护士都活得好好的,谁不服请起诉,看最后谁输官司掉面子。
有了美联社的推荐,除了类似《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这种严肃报纸之外,作为美联社的合作者,包括《洛杉矶时报》这种大报都提前三天宣传。
大大小小六十三家报纸,共同炒作“六岁专栏漫画家”这个概念。
六岁专栏漫画家和凯萨之名,一瞬间火遍美国。
美国曾在二战前掀起疯狂的“神童热”,包括在华夏都十分受欢迎的秀兰·邓波都是“神童热”的受益者。
让美国人津津乐道的“神童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伤仲永的美国版。
起初都是什么不满一岁能从一数到一百啊……三岁能读写拉丁文《圣经》啊……五岁能写十四行诗啊……八岁能用希腊文写散文啊……
结果呢?
就像秀兰·邓波二十二岁息影,靠影响力混迹政坛一样。美国“神童热”中的主角们没有一个在成年后,依然保持童年时期的超常表现。
无一例外的,神童们长大后,就成了你……
对,别四处看了,就是成了那个平凡的你。
每一个神童最后都成为了那个平凡的你。
曾几何时,大人们羡慕嫉妒恨,看看人家的孩子,才那么小就什么都会,才那么小就能大把的帮家里赚钱了。
再看看自家的崽子……简直恨不得把自己崽子打成分子状态重新回炉。
曾几何时,孩子们羡慕嫉妒恨,看看人家,什么东西都是一学就会,走到哪都众星捧月,父母亲人各种呵护关怀。
再看看自己,恨不得来个谁把自己打成分子状态,回炉重铸穿越重生。
有意思的是,这些家长和孩子们眼睁睁看着时间把一切差异归于了平衡。
那些神童有一个算一个,长大后都变成了芸芸众生的一员,没有谁比别人多一些智慧,也没有谁就此飞黄腾达。
秀兰邓波儿勉强算流芳千古,那也是身为童星的她,事实上这姑娘过了十六岁就什么都不是了,她一辈子就只能是个童星。
后来人们才明白过来,百分之九十九的所谓神童不是高智商高情商,只是单纯的早熟而已。
神童们智商一百六,我们也是一百六,区别只是神童们五岁就一百六了,我们十五岁甚至二十岁才一百六。
如今的美联社,时隔多年再次提出六岁专栏漫画家的卖点,一下勾起了人们对于“神童热”的回忆。
况且“神童热”时期的造假也不是少数。要知道当年靠炒作神童拉投资发家,被捕,破产的人可是不少。
如今可不是网络爆发的时代,生活难免枯燥单调,能有个神童再次在人们面前上演神话破灭,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你没看错,人们关注凯萨不是因为惊奇于六岁的专栏漫画家。
这里是七十年代的美国,不是建政多年还要用人整人的方式维持政权的苏联。虽然这时候的信息传播不够发达,但是美国人是见过世面的,比这更夸张甚至惊悚的炒作标题美国人都见过。
人们感兴趣的,不是神童有多神,而是神童什么时候被拆穿或者陨落,这才是最令人兴奋的。
只要神童不是自家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