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的!好在还没送族里的女孩入宫,尚有回旋余地。若今日与太子谈不出什么名堂,可以考虑从太子妃那入手。
***********************
腊月完了要过年,过完年还要休息到二月初六这个钦天监定的吉日,才开始新朝的第一次大朝会。这次是考成法实施一年以来第一次宣布考核结果,该找的关系,该跑的门路,过年时都应该烧完香了,这会端看皇帝如何处置不合格官员。
不得不说能做官的永远是社会精英,至少智商和资源不是劳苦大众可比的,半年前那次结果已经让大部分官员了悟考成法的功效,只不过时下作弊手段尚未发达,没有足够好的法子规避风险,哪怕主观评价再高,也不超十五分。完成没完成,横向与同级别的人比较,上下游一对接,问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谁的过错,谁的功劳,落到纸面上黑纸白字。
皇帝听着吏部的总结,心里什么想法没人看得出来。
百官考评之后就是六部总结,每个尚书依次发言,接着众议如何赏优罚劣。说重了吧总觉得面子上过不去,都是同朝为官的僚属,说轻了吧,一年里十件事八件办不好,谁敢保?何况半年前已经给过一次机会,仍不见改善,显然是能力问题。
一下子金銮殿里鸦雀无声。
皇帝毫不意外地让太子发言,袁懿就知道这种得罪人的事自己得上,好在有个可以偷师的媳妇,很淡定——想来定好规矩即可,每级末位淘汰,最低的十分之一降级,下级最好的百分之五擢升,换级不换岗,降级的去下县,升迁的去富城,再者拿出内库一笔银子,按考核结果给奖励。
得罪人的事我出头,那皇帝的口袋就出出血吧。
基调一定,下面人立马知道怎么干活,倒是荔南城和粤海城请设市舶司的折子静悄悄地被皇帝直接递给太子,让他出个督办条陈。
吏部考功司的农掌司就在唐尚书的带领下开始细化末位淘汰制,耳目灵通之人自然会知道这是太子妃执掌宫务以来出的新政之一,于是顾辞突然发现自己从东宫门房和内奏事处收到的请安牌子多了起来……
***********************
袁懿拿着市舶司的折子先去和詹事府众人商议,大家皆不赞成现在启动这事,在考成法的考核下,当地官员不见得愿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去做,太子不是皇帝,官员用不着听东宫指挥。再者,做得非常好,容易留下东宫‘挪用国资与民争利’的印象,做不好是太子能力问题,怎么都不合适。说白了,想办成得费大劲,性价比太低。
之后袁懿又去找了刚把锵锵送回给顾辞的萧律讨论了一下。从之前拿到的消息看,风津城很早就在安东军的默许下和东瀛私下有买卖,米家受挫于澎湖以南,想转往东瀛也是应有之意,苏家的货物本与交趾、高棉甚至暹罗互通,然而被阿鸾打通陆路商道后,规模缩水不小,也只能谋求与米家合作,要么拿下澎湖以南的南洋一片,要么挤进来集体分东瀛。说起来东瀛的互贸一直不断,多亏了萧家的支持,小丫头更是认为从东瀛赚银子是天经地义的事,除了为整治谢强家发难过一次,其他时候不说出谋划策就算不错了,也难怪两家直接找上东宫。萧律虽然也觉得现在不是开市舶司的好时机,但很赞成收服目前明显处于劣势的苏米两家,折子是苏米两家试水东宫的态度,现在若能拿出一个既不让皇帝心生不爽又能控制住两家的法子出来,以后必然事半功倍。可他不擅长商贸,不能提供什么太好的主意,只交代袁懿勿让夏极参与此事。
回寝殿后的太子沉默不语地吃宵夜、洗漱,直到睡在床上还在思考。他第一次认为,如果现在自己已经登基就好了,用不着如此